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良縣隸屬於雲南曲靖,陸良縣位於雲南省東部,素有「滇東明珠」之稱。居南盤江上游,北緯24°44′-25°18′,東經103°23′-104°02′。北與馬龍縣麒麟區接壤,東與羅平縣為鄰,南與師宗縣、石林縣相連,西與宜良縣為界。全縣東西長65.6千米,南北寬62.8千米。

境內海拔1840米,四面環山,中間是開闊平坦的湖積盆地,是雲南省第一平壩,平壩面積772平方千米。最高點為龍海山海拔2687米,最低點為萬家河石板潭海拔1640米,縣城海拔1850米。

2019年1月9日,陸良縣憑藉書法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1]

歷史發展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同勞縣,屬益州郡。蜀漢仍名同勞,隸建寧郡。東晉更名為同樂縣,屬建寧郡。劉宋肖齊仍名同樂,隸建寧郡。唐初名同樂,隸郎州。唐玄宗天寶末南詔蒙民取之,名阿彥甸,隸石城郡。宋大理段氏屬落溫部地,即三十七部之一。元憲宗三年(1253)置落溫千戶所,屬落蒙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陸梁州,隸曲靖路,領芳花、河納雨縣。據《雲南省陸良地誌資料》:"陸良,夏屬 梁州外境,故元陸梁州,取夏屬梁州之義。"

明初為陸梁州、隸曲靖府,屬雲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有酋長劉氏兄弟五人倡亂,西平候沐英統兵剿之,時值六月,陰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詩句,遂易"陸"為"六",易"梁"為"涼"更名"六涼州",取清涼之意。後以茲土為滇東要郡,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增設六涼衛,屬雲南都指揮使司。"陸""六"二字同音,也寫作陸涼衛,永樂初省原領芳華、河納兩縣入州。清仍為陸涼州,隸曲靖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衛歸州,移州治於衛城。民國元年(1912)全省先後廢州為縣,改為"陸涼縣",屬滇中道。民國二年1913年邑人牛星輝,以"涼"義近放薄,文嫌不馴,首倡呈請政府改"涼"為"良",經省批准,名"良縣"屬省轄。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改屬曲靖地區。1997年5月曲靖撤地設市,屬曲靖市。

1997年,陸良縣轄6個鎮、5個鄉:中樞鎮板橋鎮三岔河鎮馬街鎮召夸鎮芳華鎮、大莫古鄉 、小百戶鄉、活水鄉、核桃村鄉、雙箐口鄉。縣政府駐中樞鎮。1999年,大莫古鄉撤鄉設鎮(省政府2000年6月20日批准)。至此,陸良縣轄7個鎮、4個鄉。

2006年,撤銷核桃村鄉,其所轄雨麥紅、沙鍋村2個村委會劃歸活水鄉管轄,所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個村委會劃歸雙箐口鄉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雙箐口鄉更名為龍海鄉。新設立的龍海鄉管轄原雙箐口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核桃村鄉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雙箐口鄉政府駐地(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准)。

2013年12月24日,撤銷中樞鎮設立中樞、同樂兩個街道辦事處,同樂街道辦事處轄同樂、新區、鑫城、希望4個社區;原中樞鎮剩餘社區居委會由中樞街道辦事處管轄(省政府2013年10月20日批覆)。[2]

經濟

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達23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第一產業70.11億元,比上年增長6.3%;第二產業67.27億元,比上年增長17.5%;第三產業96.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0: 29:41。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為54.6%,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全年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整合資金4.39億元,深入開展住房飲水安全、控輟保學等「十項行動」,全面落實易地搬遷、教育醫療、創業就業、兜底保障等扶貧政策,45個易地扶貧安置點3734名搬遷人口後續幫扶成效明顯,136個扶貧專業合作社、11個平台公司帶動11278戶貧困戶受益,實現危房100%清零,10147名貧困人口、44個貧困村高質量脫貧出列,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第一產業

2019年完成現價農林牧漁總產值113.88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農業產值44.76億元,比上年增長6.2%;林業產值3.66億元,比上年增長6.7%;牧業產值61.44億元,比上年增長4.8%;漁業產值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4%。

糧食生產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4.83萬畝,糧食總產量335592噸,比上年增長8.41%。其中:稻穀64901噸,比上年增長12.54%;包穀129657噸,比上年增長6.9%;蠶豆12997噸,比上年下降4.13%;小麥2716噸,比上年增長2.76%;薯類112237噸,比上年增長10.04%。

林業生產上,全年新增造林面積15200畝,森林總面積達116.7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64.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9.1%。

畜牧業生產上,全年生豬出欄1330622頭,比上年增長3.85%;生豬年末存欄860101頭,比上年下降6.77%;豬肉產量111300噸,比上年增長3%;羊年末存欄210730隻,比上年下降6.21%;牛羊肉產量12707噸,比上年下降0.16%。

蔬菜水果生產上,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88275畝,比上年增長14.99%,產量704998噸,比上年增長18.13%;水果產量54356噸,比上年增長7.4%。

農業機械化生產上,全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45.49萬千瓦特,新增農機動力0.57萬千瓦特,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1524台,比上年增62台;小型拖拉機保有量3050台,聯合收割機保有量55台;水稻插秧機保有量12台。完成農機作業綜合配套面積144.75萬畝,其中:機耕、耙面積77萬畝;機播面積2萬畝、機收面積5.75萬畝;機械灌溉面積24萬畝;機械植保面積36萬畝。

耕地面積上,年末全縣耕地面積112.13萬畝,其中:水田20.68萬畝,旱地72.88萬畝。

水利設施上,全縣小(二)型規模以上水庫204座,總庫容2.29967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7座,總庫容11820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21座,總庫容7277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176座,總庫容3899.7萬立米。有小壩塘202座,總庫容676.87萬立方米;中小河閘357座。2019年總供水量2129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0.2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5.2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6.69萬畝。

第二產業

全年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個,完成現價總產值1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輕工業2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重工業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規上工業增加值31.22億元,同比增長18.5%。發展基礎更加鞏固,4戶企業技改升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園區承載力不斷增強,穩步推進「一園三片」43.99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收儲工業用地1054畝,完成12.5千米供水管網建設,新建標準廠房8萬平方米,新入園企業9戶,園區工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84%。

十三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十一增二降」。「十一增」為:生絲749.3噸,增5.2%;機製紙1859噸,增38.4%;硫酸20.43萬噸,增9.6%;商品混凝土66.09萬噸,增6.7%;塑料製品7529噸,增17.3%;飼料23.25萬噸,增13.4%;磷酸一氨29.36萬噸,增17.2%;水泥412.26萬噸,增20.5%;鋅5.19萬噸,增11.6%;黃磷1.74萬噸,增7.4%;發電量19.96億度,增20.1%。「二降」為平板玻璃381.57萬重量箱,下降3.6%;和供電量15.44億度,下降16.15%。

第三產業

2019年圍繞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堅持豐富業態與活躍消費相結合,三產活力持續增強,第三產業增加值增10%。推進商貿服務增量擴容,完成2個集貿市場、1個專業市場改造提升,建成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116個,連鎖經營、統一物流配送不斷拓展,文化創意、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新興產業穩步發展,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服務企業15戶,商貿服務業繁榮發展。啟動全域旅遊規劃、中原澤概念性規劃編制及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彩色沙林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一部手機游雲南」及「旅遊革命」工作有序推進,滇中健康城快速推進,三道溝旅遊景區進入收尾建設,五峰山公園、彩色沙林景區提升改造竣工運營。全年共接待遊客45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2.76億元,增20%,旅遊業穩步發展。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微型企業培育工程,清欠中小企業賬款4.97億元,964戶企業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節約電費7987萬元。新增市場主體5198戶,非公有制經濟總戶數達4.01萬戶,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53.3%,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

2019年圍繞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與釋放動能相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圓滿完成機構改革各項工作任務,縱深推進「放管服」,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調整行政許可11項,17個部門157項行政許可實現集中審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殯葬改革持續鞏固,新建農村公益性公墓9個,穩定保持遺體火化、公墓安葬兩個100%目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紮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投資項目代辦、企業聯繫人、涉企檢查報審制度,深入推廣「一部手機辦事通」,以「最多跑一趟」為辦事準則,真正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網上辦結事項6萬餘件;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免稅費1.6億元,納稅人滿意度排名全省第1位、全國15位。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儲備項目618個、總投資5814億元,成功簽約中一科技電子銅箔、聚益欣工業陶瓷等25個項目,到位市外國內資金128.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新增外貿企業3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800萬美元,增9.6%,實現蔬菜出口東南亞零突破。[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