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夜泊水村》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夜泊水村》這是一首慷慨蒼涼、飽含愛國熱忱的七言律詩。詩於宋淳熙九年(1182)作于山陰。這一時期的詩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園生活的同時,心中卻一刻也未曾忘懷世事國情。本詩所抒寫的就是詩人老而彌堅、至死不變的愛國情懷, 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詩寫得蒼涼悲壯,筆力道勁。[1]
原文
腰間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
臥聞新雁落寒汀。
注釋
「燕然」,山名,即蒙古的杭愛山。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至燕然,作銘刻石記功。
「老子」,陸游自稱。「絕」,橫渡。
「新亭」,在今南京,三國時始建,東晉南渡後,中原各地相繼淪陷,過江士大夫們在新亭宴飲,相對涕泣,只有王導不以為然,以為徒然哭泣無濟於事,應以實際行動振作起來。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青」,黑色。
「汀」,水中小洲。
賞析
首聯寫退居鄉野、久離疆場、無緣抗敵的落寞悵惘。「羽箭久凋零」,是說被棄置已久,寫出其閒居的鬱悶、失落。「燕然未勒銘」,典出《後漢書·竇憲傳》:竇憲北伐匈奴,追逐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未勒,是說虜敵未滅,大功未成,則更憤懣不平。頷聯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願,表達了對那些面臨外寇侵凌卻不抵抗、無所作為的達官貴人的指斥。上句是說大丈夫在神州陸沉之際,本應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怎麼可以安然老死呢?一個「猶」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態。「絕大漠」,典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兩鬢蕭蕭,仍然豪氣干雲,朝思夢想着馳騁大漠、浴血沙場。「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借用典故,表達了他對那些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要麼醉生夢死,要麼束手垂淚的懦弱昏庸的不滿。
頸聯揭示了歲月蹉跎與夙願難償的矛盾。「一身報國有萬死」,儘管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為了拯救國難,「我」卻甘願死一萬次。「一」 與「萬」的強烈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可謂擲地有聲。「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一句是說,歲月不饒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抒發了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尾聯點題,寫眼前自己閒泊水村的寂寥景象。處江湖之遠,眼看着干戈寥落,大宋江山任人宰割, 內心孤寂淒涼。
全詩以夜泊水村所見的景象而寫懷遣悶,而落筆卻跳轉到報國之志上,寄慨遙深。該詩用典貼切, 出語自然,感情充沛,氣韻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