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儼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個人信息

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陸儼少

外文名 無

別名 原名岡祖,字宛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蘇省(今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


出生日期 1909.06.06

逝世日期 1993.10.23

職業 中國畫家

畢業院校 無錫美術專科學校

其他成就 山水畫大師,獨創留白、墨塊技法

其他作品 《陸儼少自敘》、《陸儼少畫集》、《萬里山河圖》、《峽江險水》

個人簡介

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字宛若,又名:陸炒作。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生於上

海嘉定縣(現嘉定區)南翔鎮。有「上海書畫三傑」之譽[1]。與李可染南北並稱「南陸北李」。

人生經歷

先生於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 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先生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師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先生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處於探索之中。

1956年,任上海愛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先生的個人風格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陸先生在山水畫中獨創了兩種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塊」。所謂「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這種白痕在陸先生的作品種多數用來表現雲霧,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徑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襯,所以陸先生又創「墨塊」法,以濃墨積點成塊。 先生於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 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先生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師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先生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處於探索之中。

1956年,任上海愛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先生的個人風格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陸先生在山水畫中獨創了兩種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塊」。所謂「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這種白痕在陸先生的作品種多數用來表現雲霧,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徑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襯,所以陸先生又創「墨塊」法,以濃墨積點成塊。

學術修養

陸先生之所以能與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風格迥異的山水畫大家,同時兼擅梅花、竹石,是與他在詩文、書法、畫論等多方面的深厚學術修養分不開的。

他出版有《陸儼少自敘》、《陸儼少畫集》多種專著和有關中國山水畫的多篇論文,被譽為「當代中國畫壇卓然翹首的文人畫家。」

摺疊筆下功夫

陸儼少先生的筆下功夫,曠世罕見,遊歷山水,從不苦做速寫記錄,他說:「我外出遊歷……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氣,並記在胸。」他作畫無論多大尺幅,也從不起草稿,提筆就來,如唐代吳道子對玄宗所言:「臣無粉本,但墨積於心也!」他作畫用一枝筆,從頭到尾,中間不換筆,他的技法「近乎道矣」,全靠對毛筆天人合一式的神化般使用。

擔任職務

陸儼少先生歷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職;同時還是位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提出了「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作畫」注重提高學生全面修養的獨到見解。

個人履歷

1909年

一歲,六月六日(陰曆五月九日)生於江蘇省(今為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父親陸韻伯繼承祖業開設米店,母親朱璇。小名「姬」字,「儼妙」,號「宛若」

1914年

六歲,改名「驥」,字「儼少」,後以「儼少」為常用。未識字即喜畫畫。

1915年

七歲,取學名為「同祖」,入嘉定縣第四國民小學讀書。

1930年

二十二歲,在家自修。讀書、寫字、畫畫三者齊進。

1931年

二十三歲,常與燕因同至岳母家住。

1932年

二十四歲,淞滬抗日戰爭爆發,義憤填膺,吟詩泄憤,但畢竟書生無補。隨父母暫避上海租界,路上感受風寒,咳嗽不止,種下氣喘病根。

1933年

二十六歲,父親卒

1934年

二十六歲,經友人金守言介紹,得母親同意,在浙江武康上柏山買地經營農場。此時蘇州費新我也來買地,隔澗為鄰。游天目山、黃山。經徐州、曲阜、濟南以至北平,住一個月。歷覽長城、故宮等。再去大同訪雲岡石窟,上妙峰山覽太行山色,經天津、煙臺而歸。

1935年

二十七歲,去南京參觀第二屆全國美展,飽覽故宮藏品。始作《梅花圖》。發枝取陳老蓮,圈花取石濤,自創面目。書法初學魏碑,繼臨《蘭亭》、宋四家,後學楊凝式。

1936年

二十八歲,上柏山中新居落成。

1937年

二十九歲,奉老母率妻子入上柏山中,植梨千樹、竹萬竿,有學陶淵明之志,《七七事變》為避兵禍,率全家於宜昌僦屋而居,不十日再西行。

1938年

三十歲,至重慶。初就任第二十兵工廠秘書室,後至營繕科,最後去所屬農場任事務員之職。作畫至百件,在重慶兩路口舉行個展。認識沈鈞儒、陳樹人、陳之佛、常任俠、黃君璧、豐子愷等。去成都舉行畫展。

1939年

三十一歲,游青城山、峨眉山等地。認識了彭襲明、王星北、朱光潛、馬一浮。得朱光潛好評。

1967年

七十一歲,撤消地主分子的決定。為周恩來故居畫四尺整紙《梅花》,參加上海書法訪日代表團至東京大阪。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畫《雁盪山》、《梅花》大幅。為上海虹橋機場畫大幅《大好河山》圖。任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導師。

1975年

六十七歲,摘掉地主帽子。去新安江淳安等地寫生,回來後創「留白法」。

1976年

六十八歲,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畫《秋日雲開圖》。

1977年

六十九歲,去井岡山寫生認識電影演員趙丹,畫《井岡山五哨口圖》。

1978年

七十歲,畫院宣布一九五八年是錯劃右派。畫成《名山圖》十六幅。

1990年

八十二歲,去南海游西樵山,題「游龍入懷」四個大字,刻於石壁上。

1991年

八十三歲,元旦在深圳中國畫廊舉辦回顧展。展畫一百二十幅,盛況空前。故鄉嘉定籌建「陸儼少藝術展」。

1992年

八十四歲,回上海,住延安飯店,病住院。

1993年

八十五歲,病住院。重陽節卒,時年八十五歲。

1920年

十二歲,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未半年入翔公小學讀書。與表妹朱燕因訂婚。

1920一九二一年

十三歲,得石印本《芥子園畫傳》遂如飢如渴地臨學。

1927年

十九歲,由王同愈介紹,拜上海馮超然先生為師。馮師第一句告誡「學畫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終身以之」。臨戴醇士手卷。

1929年

二十一歲,與朱燕因結婚。每半個月去上海馮師處請益。

1922年

十四歲,高小畢業,入上海澄衷中學讀書,課餘參加繪畫、書法、篆刻等課外組織。由高曉山老師教習中國畫。同時研習古典文學。

1928年

二十歲,臨王東莊冊頁,馮師大加讚賞,謂可亂真。

1926年

十八歲,中學畢業,進入無錫美專,專習中國畫,未半年即綴學,與蘇州王同愈訂忘年交。

1924年

十六歲,學《論語》、《漢書•藝文志》,考試得獎品《畏廬文集》、《畏廬文集續集》。

1950年

四十二歲,畫《杜陵詩意畫卷》後附五律六首,得馮老師讚賞。母卒。

1951年

四十二歲,遷往上海,參加連環畫學習班。

歲。畫《洛神圖》、《蜀中留痕冊》贈程景溪。

作畫技法

陸儼少先生在通過各種筆墨技法之探討,終於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進入了新的表現層次:勾雲、勾水、大塊留白、墨塊等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技法是其獨特風格的成功創舉。勾水之法,倒是古時便有,宋代山水畫大師馬遠有《水圖十二卷》行世,但是,真正將畫水之法融與現代山水畫中的卻是陸儼少先生,他善於將江河湖海的洶湧澎湃、浩渺瀰漫之勢描繪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激流險灘、旋渦飛濺;還是滔滔江河、迂迴曲折,其筆墨都頓挫有力,線條變化多端,氣韻生動。

勾雲之法 陸儼少先生運筆自如;流暢飛揚,增加畫面的表現精神,又極其具有飛動之氣勢,而且,對於雲之陰陽兩面,以墨之濃淡表現而出,涇渭分明。

摺疊塊雲法 以積墨成塊,層層迭迭,或以線條勾之;或下筆審時度勢,計白當黑,迴環反覆,留白之處恰到好處,自然之極!更為精彩的是,勾雲與積墨二者共用,山石前用墨積蘊,而山石後有以線勾烘而出,動靜分明,機具神采,氣象萬千。

作畫風格

陸儼少,這位當代中國畫壇不可多得的山水畫藝術大師,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學的才識,非凡的創造力,開創了當代山水畫獨樹一幟的藝術風貌,登上了山水畫藝術的又一峰巔。

他的山水畫創作在國際上具有很大的影響,與李可染一起被譽為「北李南陸」,然以傳統的筆墨意蘊審視,其成就顯然在李之上。

陸儼少早年隨馮超然學畫,從王同愈習詩文,後又師從吳湖帆。

陸儼少的山水由"四王"正統派入手,後上溯宋元諸家。他20歲的臨摹作品,即被馮超然認為可以亂真。他還臨過王石谷、王原祁、戴醇士等明清真跡。這些臨本,功力殊深,格調高雅。在他看來,"四王"的作品,平心而論還是有存在的價值,有許多宋元遺法,賴"四王"而流傳下來。他對畫史上的大名家,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擇優而取。他認為石濤的一種生拙爛漫的筆墨,新奇取巧的小構圖,有過人之處,但其大幅,經營位置每多牽強窘迫,未到行雲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他學吳湖帆,並不因其名重一時,又是他藝術生涯中領路的前輩而奉為圭臬。


讀陸儼少的山水畫,常給人一種清新雋永、古拙奇峭的感覺。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自有一種鬱勃之氣迴蕩其間,散發着行雲流水般的意氣,近視遠看均有一番別具一格且引人入勝的景象。尤其是那獨創的風貌,神奇的筆墨,靈變的意韻,散發着文人氣息的高品位的藝術,具有一種引人入勝的美感。

陸儼少向來把傳統文人畫「天然去雕飾」視為創作的最高準則,但這種天然去雕飾,絕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筆墨遊戲。他的畫以高超紮實的筆墨技藝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懷為視界,以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為基點。他的畫實從生活中來,但又不僅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種對象化了的概括與提煉。他的畫無做作的成分,卻有經營的學問;無自憐自營的自縛,卻充滿着勃勃生機,讓人感到清新、雋永、動感。他的山水畫是從傳統的山水畫向現代邁進中,富有強烈時代感的藝術,達到了山水藝術境界的新的升華。他的畫,無論從何種角度審視,都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


陸儼少的山水畫擬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50年代始至70年代;中期從70年代後至80年代;晚期又從90年代始。然期間有個漸變的過程,有時各個時期又不能截然分開。

早期的作品呈縝密娟麗、神韻流動之感,較多地留有古人的筆意,尤其是唐寅、王蒙的遺風;中期的作品呈渾厚蒼潤、獷放簡約,糅南北二宗畫風,個性鮮明,風格獨具;晚期的作品顯得較為粗疏漫溢、荒率頹唐,這主要是心情不暢、疾病纏身,加上商品經濟的衝擊,想晚年再求變法,然終未能如願以償。然不管如何,陸儼少畫風之演變,由縝密趨向簡淡,簡淡中又具獷達多變的境界。他的畫既充實又空靈,充實中蘊含着空靈,空靈中飽含真實。這種空靈而真實,且又幻變的境界實是將宇宙生命中最具深刻意義的燦然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自有一種化工之外的靈氣,一種沉痛超邁的人生情蘊與深邃莫測的宇宙境界的完美合一。


陸儼少對中國山水畫如何創新自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山水畫皴法的出現,是中國畫的一個里程碑,自後作者只不過在其範圍之內改進修補,或在章法上出奇制勝,或在筆墨上更趨成熟,否則就談不上中國畫的創新。他曾說:"憑聰明也可畫出一張畫來,但要真正畫好畫,沒有傳統功力不行。但不管如何,筆墨是中國畫創新的首要條件。"陸儼少的山水畫,其傳統筆墨功力自不用說,其形式、構圖更有獨到之處。尤其是那巴山蜀水、峽江巫雲的奇綺變化,通過他的多種筆墨技法的探索,終於使他的創作突破性地進入一個新的表現層次。尤其是他70歲左右,其山水畫的創作出現了傳統表現技法上少有的勾雲、留白、墨塊等畫法。這些新的表現手法,不但是他山水畫變法的標誌,更是形成他獨特風格的重要轉折點。他的畫以筆見長,筆筆見筆,筆墨韻律極有魅力。而他的設色又不同於吳湖帆的設色,強調在青綠設色中突出線條,並吸收敦煌及唐畫的勾線,再參以趙孟頫、錢舜舉法成之。

值得注意的是,陸儼少在筆墨技法上的創新,突出之點是表現在他的畫雲和畫水。先說畫雲。

雲水

陸儼少先生1948年乘筏險經三峽,沿途險灘相接,回波氵伏流,洶湧澎湃。其間上下渚灘,因其結構不同,驚波撞擊,耍弄其勢,天險幸過,額手稱慶。此後,陸儼少不斷探索改進,始用線條作半圈弧形,正反相屬,連成一行,行行相併,聚散疏密,取其變化;有的畫作漩渦狀,溢波外溢,留出白地,以破其平;有時乾脆間雜"網巾水",或波頭泛瀾之法,以求變化。

值得稱述的是,陸儼少所繪雲、水二物,若同時在一幅畫中出現,則更顯奇妙。由於表現的手法不同,雲是弧形帶圓,水是弧形帶扁;雲之勢氤氳氵翁勃,曲然而生,線條故簡;水則瀠洄曲折,或奔或咽,線條故繁。加之水是平面,雲是立體,水流瀠洄,用筆繁細;雲色混茫,用筆粗簡;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別,雲水神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帶呼應,相映成趣。這些絕妙的雲水創法,形成了他畫面極富生氣的動態之勢,使他的畫面整個兒地活鮮起來,構成了他的畫作具有一種特殊審美意念上的動態之美,實為古今歷代畫家中之少有也。無怪乎啟功先生要題詩讚曰:"蜀江碧水蜀山青,誰識行人險備徑,昨日抱圖歸伏枕,居然徹夜聽濤聲。如此飛雲狀,人們常被起勢所震撼,也有言其出處為陸本身天性的自然流露,其實原因自在其所繪山川之偉岸稠密,非大虛白靈動無以使之輕盈,而其根本之究竟,乃在陸儼少先生心靈深處之慈悲之心,後學者可從此處睹先生聖境。

"謝稚柳先生則稱譽:"唐宋之際,畫水高手,史不足書,即唐宋高手,亦不足為我儼少敵也。"

了解了陸儼少藝術上的獨創性,這對我們進一步鑑定他的作品,把握其個性風格,自有不可言狀的積極意義。

陸儼少的贗品偽作不少,畫廊、拍賣行時有所見,作偽者主要系他的弟子親屬,或一些所謂的追隨者,地域以上海、杭州為甚。審視陸儼少的山水畫,主要是從氣韻格局上去把握,大凡氣韻生動,格調高古,蒼潤分明,渾然化一,具有行雲流水、超凡脫俗的精神靈性,一般便可定為真跡。另外,我們也可用吳湖帆先生關於鑑定書畫的一席話去鑑別陸儼少的偽作,更可明辨。"作偽能手於筆墨、絹素、題識、印章等處最為留意,於輪廓布局,運筆設色,皆能摹仿維肖,易售其欺。惟細小處,如點苔布草,分條綴葉,及坡斜水曲之屬,勢難面面俱到。吾每於此着眼,故易得其情耳"因陸儼少一生飽經憂患,其稟性敦樸固執,反映在畫畫上,必認真紮實,從不馬虎。如此,倘若其作品中的一叢草、一棵樹、一朵雲、一片水、一座山,不合陸氏的用筆習性,便可定其偽。這些,也可在具體的鑑別中逐步加以積累,辨偽也就顯得較為容易些。

結構、題款及其他鑑定陸儼少山水畫的真偽,除了以上幾個方面論述的以外,還可從結構、題款等方面去加以辨析。

摺疊結構

書畫家們的創作,都是經過周密的構思,反映在畫面上,其每個細小的部分都有其用意,並有自己獨特的習慣與構思,同時也表現出其個人的風格,反映出書畫家的技巧特徵與藝術水平。

凡見過陸儼少作畫的人都知道,他作畫從不打小稿,也不用朽筆或淡墨先構稿。

致,而一些大幅之作時有鬆散渙漫之感,這與他的藝術個性和創作習性息息相關。而一般作偽者不明此理,加之筆端功夫欠乏,在仿偽中又難免看一筆畫一筆,畫面就必然會流露出徒具形貌而無神采,不是氣局侷促,筆軟墨滯,就是妄生圭角,刻薄僵硬,更無氣韻意境可言。

摺疊題款

要鑑別陸儼少的題款,必先了解他的書法個性及其學書淵源。

為使讀者對陸儼少的書法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我們不妨先錄其在《學畫微言》中關於臨池學書的一段自白:我於書法,所用功夫,不下於畫畫。14歲開始臨帖,初臨龍門二十品之中的《魏靈藏》、《楊大眼》和《始平公》。繼臨《張猛龍》、《朱君山》等碑。30歲後學《神龍蘭亭》,如是復有年,後來放棄臨帖,改為看帖,尤喜楊凝式,下及宋四家諸帖,揣摩其筆之法,以指畫肚,同時默記結字之可喜者牢記在心。有一餘晷,抄書不輟,如是積紙數盡。

從上不難看出,陸儼少的書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博採眾長;二是自出新意。他還曾說,就畫畫用筆來說,寫字是最好的訓練方法,學畫宜學書,字寫好了,不僅題款可以增加畫面美觀,而在畫時,對於點線用筆,幫助實多。

摺疊編輯本段藝術概況

藝術大師與一般畫家的區別,在於大師一生的個性風格變化較為突出,他有着自己深刻的、獨特的畫學思想,而一般畫家在這方面則是難以企及的。陸儼少先生一生為後世留下了難以數計的作品,其中精品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他又留下了數十萬字的文字著述,為我們研究他的藝術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茲就個人心得,對其章法、筆墨和前後期風格變化作些探析,以就教於識者。

摺疊章法 章法,也就是處理好峰巒岩嶂的過程,山水畫的創稿,峰巒岩嶂是關鍵性的。因為樹木是依附岩嶂而生的,道路、泉脈亦因岩嶂而曲折隱現。他參酌古人的認識,加上自己對真山水的觀察,認識到山的脈絡好像一條龍蜿蜒遊走,而創作一幅山水畫,是割取它的一部分。山峰連綿,其勢如龍,山頭折迭而進,要表現山水在大勢統御下的延伸,他發現不論規則或不規則的石頭,必須四面都能畫得出,即所謂'兜得轉'。如是之後,迭石以成峰巒岩嶂,也容易能夠兜得轉。


這對陸儼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因為這個發現,使得他在畫峰巒岩嶂時,能夠根據勢的需要作自由延伸,且收放自如。當然這一點古人有意無意大約也已感覺到了,因為在古人山水之中,迭石以成峰巒岩嶂且能夠兜得轉的,頗不乏其例,但似乎沒有畫石頭要四面都能面畫、兜得轉的闡述。陸儼少的這個發現對於他的山水畫的章法構成來說,顯然是有它的深刻意義的。

陸儼少的構圖經驗除了得之於通過觀察真山水和勾稿所進行的對山水形勢的研究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得之於他對於筆墨形式構成的探索。在這方面,陸儼少有着獨特的研究,並有他獨到的見解。

陸儼少以筆墨構成本身的虛實對比來突出畫面主題,他要顯示筆觸本身的形跡,因此,留白幾乎是散步於整個畫面各種筆跡的間隙——因為倘若筆跡的周遭全無留白,筆跡沒有底下的留白來映襯,筆墨本身的形跡也就難以明顯地存在(筆跡雖也可以非留白之色或墨來映襯,但映襯的效果則不如留白明顯)。因此,陸儼少的山水畫,似可說是以白為體,以黑為用。這白指紙,黑指有筆墨處。黑既承載於白之體,而以黑來調動白。如他發現畫面氣太散,就用筆墨來將氣團緊,如發現氣太緊,又用筆墨來疏導之,這就是以黑來調動白。

陸儼少在章法上重氣勢,他首先要求大處有着落,即突出主題,接着要求畫有傾向性。所謂傾向性,也就是要求整個畫面的勢產生傾倒,倒向一面。這種傾向性,是由許多個局部相互配合才產生的,所謂一開引起一合,開合之間,要有一定的傾向,這是在彼此響應中求共同傾向。小開合包括在大開合之間,這是說小勢要服從大勢。取勢既定,大處有了着落,但在小處,還不能放過。小至一個局部,都要有輕重,再小的一點一線,都要為這個勢服務。每下一筆,都要增益其勢,而不是減損其勢。要做到筆筆有着落,筆筆都能看,筆筆都起作用,經得起推敲。每因局部而牽動大局,決定在一個勢上。這其實是通過筆筆增益其勢、處處增益其勢來積累氣勢,以形成大勢,如他在論述章法的三個訣竊之一的相迭法所云:有時存心層層重疊,甚至接連迭幾重,這樣做畫面可以結實,同時也積蓄力量以取其勢。只不過在重疊之間,也要有些變化,否則容易板。這種取勢方法,其實也就是從整齊中求變化。正因為陸儼少要求筆筆增益其勢,處處增益其勢,從整齊中求變化,在他的許多山水畫中,都是有意層層積迭以取勢,群峰奔騰扶搖而上,那崢嶸崔嵬的峰巒幾乎都朝着一個方向傾斜,從而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雄渾氣勢。這是陸儼少山水畫的突出風貌。

以上所分析的構築勢的兩個方面,也可稱作為前後兩個階段。前者可稱為布勢,即使筆跡點畫到位以成勢;後者可稱為運勢,即布勢到位後使筆跡產生作用力,以使勢有力地產生動作功能。陸儼少前期的山水畫,即其注意筆跡的布設以取勢,但可以看出他前期的作品筆跡雖大致到位但作用力卻不甚足,筆跡對整體的勢的牽引還不是很大。用筆雖然比較繁密,氣勢顯得不甚強烈,卻有一種蘊藉感。後期山水畫則往往運勢到位,筆跡簡勁與繁密時而互見,而以簡勁為主導,氣勢顯得十分突出。

摺疊筆墨 陸儼少論用筆有雲急所應急,慢所應慢,有時振筆疾書,有時輕描淡寫,有時從容不迫,雲煙落紙,弄筆如彈丸,隨意點染,皆成文章;有時揎拳捲袖,狂叫驚呼。下筆如急風驟雨,頃刻立就,未放先行,欲倒又起,虛實變幻,不可揣測。這是用筆變化結合創作情緒,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在練筆階段,為了用筆的變化,他要求:①用筆要豎得起,臣得下,豎筆拖筆必須穿插交叉互用;②提撳二者穿插互用;③中指撥動,因中指最靠近筆尖,稍動一下,點畫之間便起微妙的變化;④用筆節奏動靜參用,幾筆凝重沉着之間,參以幾筆飛動之勢,以求不平。陸儼少強調用筆變化,這一方面是出於用筆規律本身需要,另外一方面則是出於表現不同對象的需要。因此他說:峰巒、山石、屋宇、橋樑之類,是靜止的東西,是畫得穩重。雲水等要畫得流動。草樹有風則動,無風則靜,在動靜之間。畫雪景要畫得靜,畫大風大雨要畫得動。由於對象的殊異,引起了畫法的動靜不同。山是靜的,由於雲氣的流動而益見其靜;急流是動的,急流是動的,由於礁石的兀峙而益見其動。有的筆沉着凝重,力透紙背,有不可動搖之勢,是屬於靜的方面,如畫山石等等,而畫雲水,用筆流暢飛動,和山石之筆墨形成尖銳的對比,使動者益動,靜者益靜。但在另一方面,靜中也有動,動中也有靜。峰巒因雲氣的流動,也好像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擋,也咽塞而徘徊"。

陸儼少論用墨,主張用筆既好,用墨自來。他認為所稱'墨分五彩',筆不好決無五彩之妙。關鍵還在用筆上,墨由筆生,筆不偏枯,墨自豐腴。用筆考慮到用墨的效果,其實是要在用墨中突出用筆的作用。其一是濕墨(水份較多的墨)行筆要快,用濕墨筆多提起,用干筆筆多撳下,因勢利用,這裡主張濕筆行筆要快,要多提起,是為了見筆,以免筆跡因墨水太多而糊化。其二則是下筆平均着力,心中要有一種定力。對下筆平均着力,陸儼少解釋要筆毛鋪開而不散;並說,散開和鋪開不同,雖鋪開而還是聚合。另外他還解釋說,不緊不結乃見筆法。松忌散,不散宣緊,但緊了又病結,筆與筆之間相犯乃結;筆與筆之間既無情感,又無關聯,各自管自,這樣雖松而病散;如果各順其勢,情感相通,互不打架,則雖緊不結。如果相生相發,

順勢而下,氣脈相連雖松不散"。

陸儼少對於用墨的看法,是以用筆為用墨之基,或可稱筆為墨的運載工具;而在具體運用中,用墨則以章法為準則,為框架藍圖,以之來安置全圖構架之濃淡輕重。從陸儼少山水畫的整個筆墨構架來說,確是以濃為骨架,由濃入淡。他常要求在畫面上露出濃濃的生辣的幾筆,作為一幅畫的鮮頭,或也可稱之為這幅畫的脈絡骨架。這生辣的幾筆底下,一般他要求不能有別的筆墨鋪墊--有時潑墨後以濃破淡,當然會有濃淡相迭相接而滲化,但他要求這濃墨絕不可全然為淡墨所掩,而要露出一部分生辣的頭角。此外畫完這生辣的幾筆後,在其上也不可罩淡墨--至少不可全以淡墨罩之。只有這樣,這濃濃的幾筆才顯得透(因底下沒有別的筆墨鋪墊而使這幾筆能透入紙背)、顯得生辣(因上面沒有罩別的筆墨而不顯得悶和熟膩),因而它能提醒整幅畫的精神。

,實則關鍵在於筆。也就是說,用墨膩主要是由於用筆結。緊了又病結,筆與筆之間相犯乃結。這就是說,用筆要鋪開,不能筆跡與筆跡之間太緊,也不宜筆跡與筆跡之間雜亂相犯,必須是各順其勢,情感相通,互不打架,雖緊不結。

那麼畫發膩是否只與用筆不得法有關,而與用墨如何全然無關呢?陸儼少指出:用墨不得法,也要膩。用墨之法,第一層加上之墨,必須和第二層次墨色濃淡不同。濃墨加淡墨,淡墨加濃墨,或先枯後濕,或先濕後枯,這樣層次雖多,而不覺其多。每加一層次,筆筆都能拆開着。既融洽,又分明,這樣才能不膩。

陸儼少講求用筆和用墨,都顯然着意於氣清,着意於突出勢。當然,他認為這也不僅是技巧問題,還關係到畫家的品格修養。所以他主張多讀書,多寫字,髒者求其收,'乾淨'者求其放,使筆墨精練,飛動變化,洗刷惡濁,招來清靈。也就是說,對用筆用墨雜亂無方而散漫者,應該整肅其氣,使其筆墨簡括精練而條理清晰;對筆墨拘謹而乏風韻者,則應該縱逸其氣,使其筆墨略雜錯而生變化。這裡也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筆墨太亂太錯雜而膩不好,而反過來筆墨太乾淨,一絲不亂不錯雜亦嫌無生氣。

同一山型,因筆墨變異,可幻出各種不同的面貌。這種魔術,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不過真正要實現變,每一面貌要變得純,變得精粹,卻亦非易事。這裡一方面要求變得純而不雜,像每個品種的名酒,要質地清醇不可摻和其它雜質一樣;另一方面要求筆墨具有撐持骨骼的力度。前面我將章法比為骨架,將筆墨比為衣服,這是強調章法的位置間架功能。這是章法在筆墨實現之前的功能。章法另外還應該有筆墨實現之後的功能,這功能是由勢生態而形成的,而它也離不開筆墨骨力的撐持。因此,在下筆之前斟酌章法時,章法的位置間架功能對畫家來說是主要的,這時畫家可抽去筆墨看章法,將章法看作剝去衣服(筆墨)的骨架;而當具體落筆時,則以審視筆墨為主,同時考慮筆墨對章法的實現功能,要求筆墨能夠支撐起章法,當然這就不能不考慮筆墨本身的骨胳特性。若以衣服來比喻,一個人穿上衣服要顯得漂亮,第一要他(她)本身身材好,第二要穿上的衣服面料質地好、做功好(收、放恰當以突出體型),衣服本身具有較好的骨力。對同樣體形的人來說,要顯示體形美,無疑衣服本身具有恰到好處的骨力顯示是極為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同樣的章法,不同的筆墨質量表現,也會使畫之優劣大異的原因。

章法與筆墨的功能有所不同,除了可以章法不變而筆墨變,亦即章法向簡處歸納而筆墨向繁處演繹之外,還可以反過來,筆墨不變而章法變,即筆墨向簡處歸納而章法向繁處演繹。

摺疊風格 陸儼少早期的山水畫如前所述,着意於筆墨的縝密變化。因其着意於筆墨的縝密變化,因而,畫家施用筆墨之精神,以及其筆墨本身所表現的神情,總的說來是收斂的(因而是含蓄蘊藉的)而不是奔放的(因而確如他自己所言,尚未達到沉着痛快的境界)。他那時對於沉着而痛快,如前所述,是通過兩番用筆以取對照達到的。以章法而言,局部山巒雖然外貌全民族變化較多,其實內在構造變化卻並不大。儘管他同時在章法上也力求出新,但由於局部構造變化不大,總使他在營造整幅氣勢出奇方面,尚未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而以整幅筆墨面貌的變化而言,因其主要致力於斯,因而在整幅筆墨氣息上確有誘人之處。我以為這是他筆墨面貌的丰采誘人。

??陸儼少頗負盛譽的雲水畫法和墨塊、留白畫法,前者他前後期都畫過,但前期所畫雲水注重於局部筆墨韻味映襯之需,後期所畫雲水則純從整體氣質的需要出發。墨塊和留白畫法為其後期所創,在畫中顯然也是從整體氣勢出發考慮的。為了整體的氣勢和神韻,在筆墨面貌上必須簡率突出,至於面貌上的修飾對他來說已是不屑顧及,也無所謂了。

摺疊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摺疊萬里山河圖

陸儼少《萬里山河圖》整幅巨作高231厘米,長670厘米,約140餘平方尺,採用了傳統的小青綠畫法,從畫幅的整體來看,氣勢恢宏,雍容而華麗;鳥瞰之勢,長空萬里;氣貫長虹,連綿不絕;筆墨細膩而沉着痛快、靈氣橫溢而清新。

陸儼少一生,雖然創作過數幅巨型畫作,但總的數量還是不多,而這幅《萬里山河圖》正值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期,加之先生對此幅作品極度重視,可以說是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凝聚了他藝術上的最高精華。這幅畫足以代表陸少儼的最高藝術水平,也足以與當代其他藝術大師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等人的作品一起成為二十世紀中後期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作。

《萬里山河圖》畫面在平遠法中取鳥瞰之勢,長空萬里;又揉進深遠法,將山、樹、水、雲等物象巧妙地置陳於畫幅之中。畫作給人以場面開闊、氣勢恢弘、雍容華貴之感。淺降小青綠的色調,讓人感覺祖國山河蔥鬱、無限壯美。細看峰巒如聚、雲涌山移,似有山風吹來;漣漪輕翻,若有水聲溢出。技巧上用筆流暢而沉穩,用墨用色瀟灑而清新。

此畫創作於1978年,畫家陸儼少先生繪畫創作鼎盛時期,又逢畫家久經磨難,再獲「解放」的欣喜歲月,佳藝、佳情、佳時都傾注在這一巨幅的佳作之中。

《萬里山河圖》全面而又集中的展現了大師陸儼少先生樹、石、雲、水的獨特造型和表現,以及用筆、用墨、用色等方面的個性特點,這些個性化而又純熟的造型和筆墨技巧及其所蘊涵的意境、情趣、氣韻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級大師的必定正果,是任何人都不能仿製抄襲和剽竊的,這是源於大師陸儼少先生善於繼承融會前人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在創作中善於發現、創造、悟道所展現的別具一格的風貌。

《萬里山河圖》是生動而雋永的。文人畫家和文人畫理論進入畫壇,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陸儼少先生是位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而又能將這種素養體現在畫作中的出類拔萃者。常言道「國家不幸詩人幸」,畫家亦復如此。畫中題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是畫家深思熟慮後借用唐人詩句,抒發的一種劫後餘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充滿信心的由衷詠嘆。

摺疊峽江險水

據記載,陸儼少先生曾於1948年乘筏險經三峽,沿途險灘相接,回波伏流,洶湧澎湃。其間上下渚灘,因其結構不同,驚波撞擊,耍弄其勢,天險幸過,額手稱慶。

陸儼少有感而發地創作了《峽江險水》系列畫作。初看過這幅畫,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用筆有繁有細,線條有粗有細。該簡則簡,該細則細,恰到好處。在了解了陸儼少藝術上的獨創性,把握了其個性風格之後,我進一步鑑定他的作品。先說其畫水,畫水之法,古多有流傳。陸儼少總覺古傳畫法似太呆板,少有變化,尤其是後人競相追崇,已成定格,實未儘自然山水之流動憤激之狀。

這幅畫作,既是他溯往追懷,寄託了自己對長江千難萬險銘刻於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盡情地勾畫疾流奔瀉、崩灘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萬狀,更是他創造如何用線條、墨塊畫雲畫水,得其動勢,達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絕代佳作。

摺疊雲岩飛瀑 陸儼少後期的山水,通過結構的排比和間隔的組合而形成氣勢雄闊拓展之勢。他的畫,或是陰陽虛實對比強烈,結構簡練;或是重山復水層層推遠,境界闊大。此幅繪於1981年的《雲岩飛瀑》,是應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委員,前國務院副總理耿飈同志所作,為作者創作成熟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飽滿的畫面,盡顯山勢的巍峨雄奇;勾雲勾水間,展現雲霧繚繞的仙巒意境。作者以長線條描水勾雲,山體同樣筆致清晰,筆筆見筆,起落有致;山中茅屋幾間,掩映於蒼樹中,一派遠離城囂、悠然世外之態;湍湍水流之上,一座木橋連接兩崖,與山中茅屋相呼應;敷色則注重濃淡乾濕,繁簡輕重間極盡變化。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年譜 一九〇九年(一歲)

六月六日(陰曆五月九日)生於江蘇省(今為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父親陸韻伯繼承祖業開設米店,母親朱璇。小名「姬」字,「儼妙」,號「宛若」。

一九一四年(六歲)

改名"驥",字"儼少",後以"儼少"為常用。未識字即喜畫畫。

一九一五年(七歲)

取學名為"同祖",入嘉定縣第四國民小學讀書。

一九二〇年(十二歲)

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未半年入翔公小學讀書。與表妹朱燕因訂婚。

一九二一年(十三歲)

得石印本《芥子園畫傳》遂如飢如渴地臨學。

一九二二年(十四歲)

高小畢業,入上海澄衷中學讀書,課餘參加繪畫、書法、篆刻等課外組織。由高曉山老師教習中國畫。同時研習古典文學。

一九二四年(十六歲)

學《論語》、《漢書·藝文志》,考試得獎品《畏廬文集》、《畏廬文集續集》。

一九二六年(十八歲)

中學畢業,進入無錫美專,專習中國畫,未半年即綴學,與蘇州王同愈訂忘年交。

一九二七年(十九歲)

由王同愈介紹,拜上海馮超然先生為師。馮師第一句告誡"學畫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終身以之"。臨戴醇士手卷。

一九二八年(二十歲)

臨王東莊冊頁,馮師大加讚賞,謂可亂真。

一九二九年(二十一歲)

與朱燕因結婚。每半個月去上海馮師處請益。

一九三〇年(二十二歲)

在家自修。讀書、寫字、畫畫三者齊進。

一九三一年(二十三歲)

常與燕因同至岳母家住。

一九三二年(二十四歲)

淞滬抗日戰爭爆發,義憤填膺,吟詩泄憤,但畢竟書生無補。隨父母暫避上海租界,路上感受風寒,咳嗽不止,種下氣喘病根。

一九三三年(二十六歲)

父親卒。

一九三四年(二十六歲)

經友人金守言介紹,得母親同意,在浙江武康上柏山買地經營農場。此時蘇州費新我也來買地,隔澗為鄰。游天目山、黃山。經徐州、曲阜、濟南以至北平,住一個月。歷覽長城、故宮等。再去大同訪雲岡石窟,上妙峰山覽太行山色,經天津、煙臺而歸。

一九三五年(二十七歲)

去南京參觀第二屆全國美展,飽覽故宮藏品。始作《梅花圖》。發枝取陳老蓮,圈花取石濤,自創面目。書法初學魏碑,繼臨《蘭亭》、宋四家,後學楊凝式。

一九三六年(二十八歲)

上柏山中新居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