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八萬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陸豐市八萬堂位於廣東省陸豐市八萬鎮萬安路56號,坐東向西,據傳清道光年間,基督教傳入八萬,當時,籌資購買一片荒地和林地(曾立石碑為界),建有禮拜廳一間、教師人員住房、廚房面積共170平方米,教堂有部分空地和後面一片園地種青菜、芳茨、果樹、竹木等。
教堂簡介
新中國成立前,教會活動正常,屬中華基督教會五經富區會管轄,曾派彭榮光、蔡達帆先生、曾捷芝牧師駐堂傳教,並設有長老王德興(王興惠)、王道江等人管理堂務工作。民國十九年(1930),中共八萬地下黨組織在教堂創辦培英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該堂及空地均分給農民使用。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因過宗教生活的需要,經與當地村民協商同意,歸還原部分教堂房地作為宗教活動點,2006年經政府宗教工作部門批准,同意設立基督教八萬固定處所。該處所現負責人劉文祥,教職人員1人,有信徒近200人。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