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魏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魏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阿魏為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K.M. Shen或阜康阿魏Fer-ula ukanensis K.M. Shen的乾燥樹脂。主產於新疆等地。開花前採收,自莖與根頭處切段,以樹葉覆蓋斷面,數日後溶出液凝固如脂,刮取,然後再將上端切去一片,待乳液再溶出,如此反覆處理,至枯竭為止。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有「先於靜缽中研如粉了,於熱酒器中囊過,任入藥用」(《雷公》)。宋代有「酒化去沙石面和作餅子炙」(《總錄》),「一兩以醋一碗煎成膏」(《聖惠方》),還有焙制、蜜制、童便制等法。明代載有「米泔浸令軟,以醋為糊用」(《普濟方》)、「棉紙包,水浸,炒干為度」(《保元》)。清代沿襲古制:阿魏,用缽細研,熱酒器上烙過入藥(《求真》)。

【現代炮製方法】

  1.生阿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剁成小塊。   2.炒阿魏:取淨阿魏炒淨煙,至灰黑色存性為度。

【飲片性狀】

阿魏為不規則的小塊或脂膏狀;表面蠟黃色至棕黃色,有的具淺紅色的斑紋;塊狀者體輕,質地似蠟,斷面稍有孔隙,新鮮切面顏色較淺,放置後色漸深,脂膏狀者粘稠,灰白色;具強烈而持久的蒜樣特異臭氣,味微苦辛辣,嚼之有灼熱感。炒阿魏呈灰黑色,異臭氣味減弱。

【質量標準】

阿魏總灰分不得超過5.0%,水分不得超過8.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20.0%。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0.0%(ml/g)。

【炮製目的】

阿魏味苦、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具有消積,散痞,殺蟲的功能。用於肉食積滯,瘀血癮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   炮製後除去雜質,純淨藥物,便於調劑和製劑。

【應用選擇】

  1.小兒食積常與炒黃連、花椒、山楂肉、連翹、炒神曲等同用,具有健胃消積的作用,可用治腹如蜘蛛狀,肚痛,小便白濁等症,如阿魏丸(《醫學綱目》)。   2.痞塊癥瘕常與白芥子、白朮、三棱、莪朮等同用,增強消痞塊癥瘕的作用。用於食飲血氣成積者(《何日中手集》)。配伍山甲珠、三棱、莪朮、生草烏、蜣螂、蘆薈、血竭、肉桂、乳香、沒藥等,熬成膏藥,加冰片、麝香少許,貼敷患處,可止痛消瘕,治腹部腫塊(肝脾腫大)。

【現代研究】

阿魏含揮髮油、樹脂及樹膠等。炮製後對其理化性質均有一定的影響。   阿魏炮製後可除腥臭味,緩和藥性。因為阿魏樹脂醇,具有酚類的性質,含有硫化物,經炒後,二硫化物及部分刺激性揮髮油揮散,強烈的似大蒜樣不良氣味消失,毒性大大降低。   據實驗,阿魏煎劑在體外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在急性試驗及慢性試驗中,能延長血凝時間,並能顯著降低血漿對肝素的耐受力。其抗凝作用可能與血中肝素或肝素樣物質的增加有關。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水煮、複製等。   2.文獻摘錄李時珍曰:凡使阿魏,須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又能治癲疝疼痛,用阿魏二兩醋和喬麥面作餅裹之,煨熟,用大檳榔二枚,鑽孔溶乳香填滿,亦以喬麥面裹之,煨熟,入硇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糊丸如梧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

【總結】

阿魏從南北朝開始使用輔料和採用不同的炮製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中收載的大多是生用,也有用酒炒製法。酒炒可矯臭矯味,便於服用,還可增強藥物的療效。   對於現已失傳的醋制、焙制、蜜制、童便制、米泔浸等炮製方法,可進一步發掘整理,從不同的方劑、不同的治療病症進行研究探討,以明確其治療作用。 [1]  

【炮製方法】

1.阿魏《太平聖惠方》:「研。」《洪氏集驗方》:「用醋化,去砂石,研。」《外科止宗》:「切薄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切成小塊或打碎。或取原藥材,加水熔化後,濾去雜質及殘渣,乾燥,切成小塊或打碎。 2.制阿魏《雷公炮炙論》:「凡使,先於靜缽中研如粉了,於熱酒器中裹過,任入藥用。」《太平聖惠方》:「一兩以醋一碗煎成膏。」「面裹煨,面熟為度。」《蘇沈良方》:「薄切,微焙。」《聖濟總錄》:「入蜜研細。」《普濟方》:「米泔浸令軟,以醋為糊用。」《壽世保元》:「棉紙包,水浸,炒干為度。」現行,取淨阿魏置鍋內,用文火炒淨煙,至灰黑色存性,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

阿魏呈不規則的小塊狀或脂膏狀,顏色深淺不一,表面蠟黃色至黃棕色。塊狀者體輕,質地似蠟,碎斷面稍有孔隙;新鮮碎面顏色較淺,放置後色漸深。脂膏狀者黏稠,灰白色。具強烈而持久的蒜樣特異臭氣,味辛辣,嚼之有灼燒盛。制阿魏形如阿魏,表面灰黑色,內部棕褐色,質輕,具有蒜樣特異臭氣減弱。

【質量要求】

總灰分不得超過7.0%。生阿魏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0.0%。

【炮製作用】

阿魏性味苦、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消積,散痞,殺蟲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炮製後除去雜質,使藥物純淨,便於調劑和製劑。用於肉食積滯,瘀血癥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如治氣積,肉積的阿魏丸(《濟生方》);治小兒食積的阿魏丸(《醫學綱目》);治男女痞塊的生漆膏(《醫學入門》);治瘧母結癬的經效瘧丹(《仁齋至直方》)。制後藥性緩和,臨床應用同生阿魏,如治疝痛不止應痛丸(《脈因證治》)。

【炮製研究】

阿魏南北朝始有酒制(《雷公炮炙論》)。宋代有醋制,面煨(《太平聖惠方》),蜜制(《聖濟總錄》)。明代有泔制(《普濟方》),炒制(《壽世保元》)。近代多炒淨煙,至灰黑色存性用。阿魏含揮髮油,樹脂及樹膠等。炮製後可降低腥臭氣味,緩和藥性。因為阿魏樹脂醇,具有酚類的性質,含有硫化物,經炒後,二硫化物及部分刺激性揮髮油揮發,強烈的似蒜樣不良氣味減少,毒性降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