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膠的傳說故事
阿膠在傳統醫藥和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響噹噹的,它與人參、鹿茸並稱滋補三大寶。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有了對阿膠的詳細記載,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傳說故事
1. 相傳在很久以前世間流傳一種非常可怕的頑疾,得病之人會因此而虛勞羸瘦、氣喘心慌、四肢酸疼且不能久立,所有名醫使用各種藥物都不能將其醫治,患病之人也只能在痛苦中吐血不止而離開人世。老百姓們人人自危,非常恐慌,可自己或家人得了此病,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傷心痛苦中度日。在當時,東阿縣有個貌美善良、蕙質蘭心的姑娘名叫阿嬌。阿嬌的母親也得了這種怪病,看着母親和鄉親們如此痛苦,阿嬌心裡很是着急。她聽說在城外東邊有個藥王山,山上一年四季百藥盈芳,靈芝草木茵茵。藥王上山有位「神仙」他能有好多辦法治癒此病。
第二日阿嬌便收拾好行囊,辭別父老,一個人上路了。對於沒有出過遠門的阿嬌來說,能否找到這位「神仙」尋得良藥?此行前途未卜……
一路上阿嬌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經歷千辛萬苦來到了藥王山。身上帶的口糧早已吃光,可是尋了幾日別說神仙了,連個人影都沒有。
失落的阿嬌準備就這樣采些草藥下山時,忽然發現了一頭小黑驢臥在山石上痛苦的哀叫。善良的阿嬌連忙跑上前去,小黑驢腿上有好多處創傷,傷口都在淌着血。阿嬌見此情景,趕忙用采來草藥為小黑驢止血,扯了一塊衣布為它包紮好。再用采來靈芝草餵給它吃,又跑到山下擔來琉璃河的水讓小黑驢來飲。在阿嬌的照顧下沒過多久小黑驢就痊癒了,只見它渾身上下的毛兒黑如瑩漆,在陽光下猶如一匹錦緞。
阿嬌心念着患病的母親,準備與小黑驢辭別,撫摸着它那光滑的毛髮,將上山尋「神仙」救村民的心事說給了小黑驢聽。剛剛晴朗的天空,頓時天氣突變,雷鳴交夾,狂風大作。這時小黑驢猛然跳起來,迎着暴風雨直衝上了山頭,對天長嘯一聲,將驢皮脫掉,變成一條黑龍飛到了天上,對阿嬌說:「你是個善良的姑娘,快拿着驢皮用阿井裡水熬製去救你的母親和鄉親們吧!」 說完便騰空而去。阿嬌對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她千辛萬苦來尋找的「神仙」就是自己搭救的這條黑龍啊!
阿嬌將驢皮包裹好,帶回了村裡面。村民們一起將驢皮曬乾,褪淨毛兒,按神龍說的打來阿井的水進行熬製。熬了九天九夜,直到把水熬干,看到鍋底有一層亮晶晶、黑瑩瑩的膠層,奇香撲鼻。阿嬌將凝固的膠體切成若干小塊分給了患病的母親及鄉親們,他們吃過藥膠幾日後,果然病好如初。消息很快傳開,越來越多得病的老百姓服用了藥膠,很快都恢復了健康。
阿嬌熬膠救人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便在民間流傳下來。人們為了永遠不忘阿嬌姑娘的恩情,便把這種藥膠叫做阿膠(嬌)。[1]
據考,阿膠曾治好了慈禧太后的久治不愈的血病,慈禧太后特賜這種阿膠以「福」字,所以「福字牌」阿膠由此得名。不僅如此,咸豐晚年無子,懿妃懷胎但有血症,當時戶部侍郎陳宗媯是山東吳城阿膠鎮的人,推薦喝阿膠治好了血症,保住了胎元。這個足月後生的男孩就是滿清第九代皇帝同治(載淳)。這也是「福字牌」阿膠聞名於世的原因之一。
2. 據《東阿縣誌》云:「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創地得泉,飲之久,化為人,後遂將此泉為井,即‘阿井,之由來。」史料還記載,唐代大將尉遲恭,曾身為欽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明代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建亭,明萬曆及清康熙年間均重修過。現存6角石亭,為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亭為6角石亭,左右石柱鐫刻楹聯:
聖代即今多雨露,
仙鄉留此好泉源。
橫聯為「濟人壽世」,亭中石碑篆刻「古阿井」。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阿井水系河南濟源縣濟河的一股潛流。」《本草備要》也有「阿井乃濟水伏流」之說。井水中鈣、鉀、鎂、鈉、礦物質含量豐富,每擔阿井水比普通水約重3市斤。
歷史久遠及井水日涸,狼溪河成為制膠唯一供水地,東阿鎮一度達到「婦幼皆通煎膠」,南北多家中醫在清代慕名來此行醫兼營阿膠。至解放前夕,規模大的作坊有鄧氏樹德堂(是咸豐皇帝賜名),業主苦心研製,總結一套絕技,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賜朝服黃馬褂、手摺子,同治十年指派四品欽差監製「九天貢膠」,專為皇帝服用。塗氏祖籍江西南昌,道光八年閩家徒此,歷經幾代篩選,改進提高了阿膠功效,並著《塗氏耐各軒醫案》2冊。鄧、塗兩家阿膠,民國後屢受政府褒獎,兩氏傳人均獻出了珍貴秘方。其他有于氏、王氏、莊氏、陳氏等十餘家爿字號。至1952年,薈萃精華,建立了第一家國營阿膠企業——山東平陰阿膠廠,沿襲「福字號」商標,獨家專用後又創「東阿鎮」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