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維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亞維農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本名 阿維農 國家 法國

中文名 亞維農

別 名 河邊之城

所屬地區 法國的南部

地理位置 法國南部,隆河左岸

下轄地區 亞維儂

亞維農(Avignon),位於法國南部,隆河左岸。在克里門特五世到1378年之間的時期,天主教羅馬遷移至此,並受法國國王控制,後來更出現兩地各立教宗的情形(史稱「大分裂」)。 亞維農,在古語原意是「河邊之城」或「很多大風的城」,它站在普羅旺斯大河岸邊的高坡上,凸出於周圍的平原和低谷之上,終年都有大風颳過。這樣的地勢,歷來是商家和兵家的常爭之地,因此這裡留下了很多羅馬遺址。1995年以亞維農歷史城區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

簡介

亞維農城被古老的城牆所包圍,美麗的隆河從城牆外蜿蜒流過。再遠處鮮綠的草地覆蓋在略有起伏的原野上,其間還點綴着深綠色的樹林,金色的陽光淡淡的撒在遠處的小湖和河流上,反射出磷磷的波光。這裡的空氣,陽光,草木,河流都非常純淨,這一幅寧靜安詳的的景物畫是任何畫家都難以臨摹的。

亞維儂是個很容易激起人們浪漫因子的地名,不少人一聽到亞維儂就想起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或直覺以為會看到滿山遍野的熏衣草與太陽花,也不管其實是前往亞維儂的市區、更別提熏衣草與太陽花其實是有它開花的時節的。教皇宮本身展現的是十四世紀時波爾多大主教獲選教皇,首次將教皇宮遷離羅馬的壯美之姿,而靜靜地等在斜坡上的隆河景觀以及知名的亞維儂斷橋等開闊的景觀則應該會是造訪亞維儂最大的收穫。在教皇宮旁的小巷弄間走走,那些個巷弄間藏着的是亞維儂沒有受到太多污染的迷人原味,小巧而樸實的歐洲味。亞維農位於法國的南部,而法國南部屬地中海氣候,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冬季溫和濕潤,夏季炎熱乾燥,最高可達30多度。

著名景點

教皇宮

亞維農最著名的景點就是教皇宮,矗立在古城池頂的就是教皇宮,中世紀時,教皇克雷蒙五世因為派系鬥爭出走羅馬,選定亞維農為駐地,此後共有7位教皇住進這裡的教皇宮。在中世紀其間,教皇因為整個意大利境內戰亂頻仍,不得不離開羅馬暫居平靜的亞維農,誰知這一住就是六百年,歷經九任教皇。根據考證資料,教皇在六百年中只回過一次羅馬,旋即又在和諸侯的權利鬥爭中失敗而被迫離開。教皇之所以選擇亞維農作為定居地,原因之一是由於其地理位置正處於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這三個最主要的基督教國家當中,隆河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自此亞維農的榮與衰就和教廷聯繫在了一起。 教皇帶來的大批隨從使亞維農在極盛時期達到9萬人口。為了自身安全教皇還築起城牆防衛整個城市,教皇宮殿更是修築的堅固無比,形同要塞,加以重兵把守。再加上宮殿建造在全城最高處,從頂部的望樓對周圍情形一覽無餘,所以絕對易守難攻。教皇居住亞維農的數百年中,歐洲正處在蒙昧的中世紀時期,生活粗鄙野蠻。所以宮室內部絲毫沒有豪華舒適的影子,舉目望去都是陰冷堅硬的石塊。只有房間的高大顯示出教皇的氣派,其餘方面和伊夫堡的牢房也差不了多少。教皇宮裡的多媒體系統做的非常好,對每一個房間的建造歷史,用途或歷次居住人的故事乃至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有生動翔實的介紹。很多房間裡都發生過兇殺案,尤其是歷任教皇和其大管家(一般由馬賽大主教兼任)之間明爭暗鬥的陰謀尤其多。教皇們還無一例外的都有着大批的私生子。

聖貝內澤橋

聖貝內澤橋,這是亞維農另一處知名的景點。說起該橋還有一段故事:相傳該橋是窮苦的牧羊人貝內澤受到上帝諭示後發起修建,當時人們都嘲笑他,亞維農的市長曾指着一塊巨石對貝內澤說:「如果你當真受到了神諭,就把那塊石頭舉起來。」這根本非人力所能,但貝內澤卻真的辦到了。從這以後人們就開始踴躍捐款,貝內澤也受到大家尊重,成了聖貝內澤。橋終於修成了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傳說歸傳說,橋的修成確實給人們渡河以極大的方便。在法語國家廣為流傳的民謠「我們在亞維農橋上跳舞」指的就是這座橋。於是,亞維農橋成了很多痴男怨女約會的地點。17世紀的隆河水,沖斷了亞維農橋。這被沖斷的亞維農斷橋,更具有一種殘缺美,更讓許多人所痴迷。當我走到斷橋邊,看着落日下的斷橋,它沒有那麼破敗,更不是像長城那樣殘垣斷壁。亞維農斷橋被完整的保存着,仿佛是為了完整保存亞維農斷橋上的記憶。橋邊長滿了薰衣草,而紫色的草尖輕撫着古老的斷橋,唱着《我們在亞維農橋上跳舞》。讓連一座斷裂的橋都顯得那麼浪漫。

參考來源

  1. 亞維農,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