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丁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丁頓
原文名 Richard Aldington
出生 1892年
英國朴茨茅斯
逝世 1960年
國籍 英國
職業 詩人

理查德·阿爾丁頓(1892-1962)英國詩人,意象派運動的創建人之一。

個人簡歷

理查德·阿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 1892-1962)出生於朴茨茅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隨父母多次遷徙。16歲時,阿爾丁頓隨家人一起來到特丁頓(Teddington),開始在當地的大學學院就讀。儘管阿爾丁頓覺得這段學習生涯遠不如他跟隨父親及其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那麼精彩紛呈,但是他由於父親的破產而中途輟學,從而沒有最終取得學位這件事對他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每每提起,同總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沒有取得那個學位辯護。

阿爾丁頓打過不少零工,主要做過報紙體育版記者的助理。但是很快阿爾丁頓就覺得這樣下去很難有所作為。於是就選擇了更加簡樸的生活方式,以便騰出時間來致力於他的詩歌創作。憑藉自己的努力以及當時的倫敦文化名人布里吉特·帕特慕(Brigit Patmore)夫人的幫助,阿爾丁頓很快進入到倫敦的先鋒派文人的圈子,結交了福德·瑪多克斯·霍福爾(Ford Madox Hueffer)、哈羅德·門羅(Harold Monro)、葉芝(W.B. Yeats)、龐德(Ezra Pound)等一批先鋒派作家。並且在龐德的引薦下,結識了後來成為其第一任妻子的著名意象派詩人H. D.(Hilda Doolittle)。

1912-1913年間,阿爾丁頓先後遊歷了巴黎和意大利。1916年6月,阿爾丁頓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投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他的第一部小說《英雄之死》(Death of a Hero, 1929)被認為是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他的這部成名作中,阿爾丁頓根據自己在戰爭中的經歷,講述了主人公喬治·溫特伯恩的短暫一生,直到他於1918年在戰爭中喪命。小說共分三個部分。前面的兩個部分側重講述了喬治·溫特伯恩的青年時代以及其即將到來的婚禮。對於戰前瀰漫中中產階級階層中的輕浮放蕩和自命不凡也給予了辛辣的諷刺。第三部分則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在法國前線的可怕的戰爭場面。年輕的溫特伯恩的死表明這場流血應該歸罪於被虛偽的宗教、僵化的道德、罪惡的教育和庸俗的文化所統治的社會。溫特伯恩的死象徵着戰爭所造成的野蠻、愚蠢的暴行,也反映了小資產階級對殘酷的現實所做的孤單、軟弱的反抗。以溫特伯恩為代表的一代青年,以有意違背道德常規的行為來表示他們對傳統和環境的不滿和反叛。然而,他們的極端行為,也反映了他們的無知、任性和不負責任。他們本來以為他們所樂於高談闊論的信念堅如磐石,然而在戰爭炮火的猛烈轟炸之下,他們才發現這種信念就像建立在流沙上面一樣不穩定。溫特伯恩的死不是為國捐軀的英雄之死,而是一種怯懦的逃避,而是他沒有能力理解社會矛盾,沒有勇氣去對付這樣的現實衝突的體現。

奧爾丁頓的另一本小說《人人皆為仇敵》通過主人公戰爭前後的經歷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普遍的失望和沮喪的情緒。這種情緒瀰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許多小說與詩歌中,反映出小資產階級作家對現實不滿、對前途絕望的典型心理。

這一時期,阿爾丁頓還創作了大量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詩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發表於1919年的詩歌「情人」(The Lover, 1919)。將殘酷的戰爭當作「情人」來描寫,這是阿爾丁頓才華的體現,[1]

20世紀2、30年代,作為作家和批評家的阿爾丁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20-1929這10年間,阿爾丁頓或編輯或翻譯,共出版發行了24部作品。這其中也包括他本人的詩集以及一部他為好友D. H. 勞倫斯撰寫的傳記《勞倫斯傳》(D. H. Lawrence, An Indiscretion)。在隨後的10年中,阿爾丁頓有陸續出版了幾部短篇小說集、3首長詩、4部詩歌合集,以及若干文學批評文章。此外,他還創作發表了7部長篇小說。《卡薩諾瓦傳奇》(The Romance of Casanova)是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46年。

1935年,阿爾丁頓來到美國,在康尼狄克河畔一住就是10年之久。20世紀的4、50年代是阿爾丁頓所經歷的最低谷。他的英雄傳記《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A Biographical Inquiry)招致一片惡評。直到1950年代末期,公眾對他的不良印象才有所緩解。

1962年,阿爾丁頓接受當時蘇聯蘇維埃作家聯盟主席阿力克塞·索爾科夫(Alexei Surkov)的邀請前往蘇聯進行了參觀訪問。這段經歷在他自己的記述中被認為是他一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2]

個人詩集

格言(1915) 意象(六首)

格言(1915)

新 的 愛 情

她的花朵枯萎了, 又會抽出新的枝葉, 仿佛是霜打後的 那棵小杏仁。

十  月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 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你的親吻下,我的雙唇 變得就象秋日的櫸葉一樣。

一 個 姑 娘

你是我們如今想起來仍感痛苦的 西西里島上線條清晰的凹槽。 你是冰冷的狂想的 悲傷的音符—— 只是幾個人才覺得美的音符。

阿 馬 爾 弗

我們要來到你的身旁, 噢深深地、深深的海洋, 在你淡綠的波浪上蕩漾 宛如飄零的花瓣一樣。

我們要走下山嶺來到你的身旁, 告別芳香的檸檬林, 告別炙熱的太陽, 我們要走來, 噢大海, 在你淡綠的波浪上 蕩漾阿蕩漾, 宛如花瓣一樣。


意大利城市,以其在峭壁上美麗的位置聞名。


意象(六首)

      

象一隻滿載嫩綠芳香的果實的平底輕舟, 在威尼斯暗黑的運河上徐徐飄來, 你,噢美艷絕倫的人呵, 駛入了我荒涼的城中。

       蔚藍的煙躍起,仿佛 盤旋的雲似的鳥兒正在消失。 這樣,我的愛情向你躍來, 消失了而又重新出現。

       當枝頭、輕薄的霧靄間 落日只剩下了一抹依稀的紅, 玫瑰黃的月亮在蒼白的天空中, 對於我,這就是你。

      

就象林子邊一棵小山毛櫸樹, 靜靜佇立,佇立在暮色中, 一陣微風拂來,所有的葉子悉卒顫抖。 還仿佛懼怕星星呢—— 你就是這樣靜靜,這樣顫動。

      

紅色的鹿高高地奔躍在山上, 它們越過了最後一棵松樹。 於是我的欲望和它們一起遠去了。

      

風兒吹落了花朵呵, 即刻又為雨水綻開: 同樣,我的心為淚水綻開了, 一直等到你回來。[3]

文獻參考

  1. 也是他深受意象派影響的一個佐證。
  2. 阿爾丁頓新浪網
  3. 阿爾丁頓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