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陽穀縣高廟王中學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陽穀縣高廟王中學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始建於1971年,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位於陽穀縣城南10公里處,緊靠陽穀至高廟王公路,占地29000平方米,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場所。

目錄

學校簡介

陽穀縣高廟王中學位於陽穀縣城南10公里處,緊靠陽穀至高廟王公路,交通便利,環境宜人。高廟王中學始建於1971年,原址在高廟王村南,建校初稱高廟王中學,於1973年改稱陽穀十六中,1984年復稱高廟王中學至今。1972年2月開始招生,至1975年每年招兩個高中班,全校4個班規模。1976年至1979年每年招3個班。全校6個班的規模。1980年高中停招,改為初級中學,至1989年每年招兩個班,仍為6個班的規模。自1990年開始擴大招生規模。根據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經鄉政府批准,於1995年搬遷至現址。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29000平方米(約合44畝),建築面積[1]7502.3平方米。學校辦公條件優越,教學設施完備,設備先進,內部管理規範,學生素質良好,形成了現代化的教學體系,學校現建有能容納24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三棟,綜合辦公樓一棟,配有標準化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閱覽室、語音室、微機室、圖書室、音樂、美術、書法等功能用室一應俱全。同時高廟王中學還鍛造了一支愛崗敬業、治學嚴謹、作風優良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陽穀縣久負盛名的一處鄉鎮中學,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專任教師70人,學歷達標率為100%。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學生818人。

辦學理念

為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一成人,二成才」為目標,極力滿足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積極拓寬教育空間,服務於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一切為學生成材奠基。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路子,近年來高廟王中學適時的提出了「讓教育充滿陽光」,「讓學校成為每一名同學體驗成功和快樂的樂園」,「為每位學生的發展提供無限廣闊的自由空間」的指導思想。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師的愛心去感化學生,「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學生」,「讓每一位同學都抬起頭來」。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用賞識的眼光重新審視所面對的每一個教育對象,以人為本,充分張揚人的個性,給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創造一個潛力無限的發展空間。「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入手」、「潤物細無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嘗試到成功的快樂,反學校當成自己的樂土;在上級主管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強力支持下,高廟王中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我縣鄉鎮中學中的較大影響的學校之一。

辦學成果

高廟王中學自建校以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薛凌春;在徐州軍區工作、朱丙立;陽穀縣縣委常委、王學偉;在山東省交通廳工作、李祥臣;現任職於國家體育總局、郭朝義;在美國讀醫學博士、喬慶梅;旅美博士、石玉榮;中國科學院博士、王靈華;在美國讀醫學博士、呂艷慧;在美國攻讀博士、鍾立志;現任職於北航研究所等等。

高廟王中學1998年通過縣級花園式驗收,1999年通過縣級規範化學校驗收,2001年通過市級規範化學校驗收。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按照新課程方案的培養目標,構建了以「師生互動,開放交流,手腦並用,自主探究」為操作方式的多樣化教學模式[2]及主導教學模式,使課改在探索中不斷進步,並對周邊鄉鎮起到輻射作用。先進的辦學理念,全體教職工紮實工作,團結拼搏,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更為優異的成績。2002、2003、2004、2005學年,高廟王中學教學成績、綜合評估分別列全縣鄉鎮中學前四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