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江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江廣東省省轄市是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衝。東與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羅定市、新興縣及信宜市接壤,西接高州市、電白區,南臨南海。享有地方立法權。 

陽江市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濱海城市,有平安城市、最佳生態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風箏之鄉等榮譽,素有北有濰坊南有陽江的南國風箏之鄉稱謂。 

陽江海資源物產豐富,陽江盛產魚、蝦、蟹、貝、三鳥、水稻、甘蔗、橡膠、海鹽等。海鮮有魚、蝦、蟹、貝、藻類等,並盛產對蝦、龍蝦、鯧魚、馬鮫、石斑、海參、鮑魚等名貴海鮮。陽江土特產以「陽江三寶」和「陽春三寶」最為著名,「陽江三寶」是指陽江豆豉、陽江小刀和陽江漆器;「陽春三寶」指陽春產的春砂仁酒、蛇鞭蛤蚧酒和三蛇酒。另外,東平蝦醬、大八益智、陽春馬水桔也是出名的特產。[1]

歷史沿革

​ 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漢武帝派兵打敗了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涼縣是粵西地區最古的縣。

東漢末,兩陽屬東吳統治範圍。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將高涼縣從漢時的合浦郡分出,設為高涼郡,轉由廣州管轄,下統三個縣:安寧縣(今陽江市區及其東部)、高涼縣(今陽東區北部地方)、西平縣(今陽東區白沙鎮、江城區埠場鄉、平崗鎮、陽西縣程村鎮鄰近部分地區)。兩陽由縣升郡。

南北朝時,兩陽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涼郡從廣州分出,連同杜陵郡、寧康郡、陽春郡等合設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從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轄今陽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陽江由郡升格為州,下管郡,郡管縣,歷時122年,是祖國南疆的交通要衝、軍事重鎮。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隋政權把安寧縣、高涼縣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個新縣--陽江縣。在陽春郡中設陽春縣。陽江縣、陽春縣從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陽江縣、西平縣、陽春縣、杜陵縣等從高州分出,建為恩州,屬廣州都督府管轄。恩州州治在陽江,從貞觀年間唐太宗時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陽江、陽春各自為縣止,兩陽被稱呼為恩州達719年。此後。江、春兩縣歸肇慶府管轄。

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陽江縣兩次升格為直隸州,下轄陽春、開平、恩平等縣。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陽江直隸州改為直隸廳。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陽江直隸廳再改為直隸州。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撤除州府,復設陽江縣、陽春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江、陽春屬江門粵中專區;1953年改屬粵西行署;1956年改屬湛江專區;1958年冬,合陽江縣、陽春縣為兩陽縣;1961年復分為陽江縣、陽春縣。1983年9月為江門市屬縣。1988年2月10日,原陽江、陽春兩縣從江門市分出,新建為陽江市,屬地級市建制。下轄現在的陽春市、陽西縣、陽東縣和江城區。1992年增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8年增設崗僑管理區,2002年設立陽江高新區。2009年撤銷崗僑管理區。

行政區劃

陽江於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陽江縣,建立陽江市,為地級市建制,轄江城、陽東兩區和陽西縣,代管陽春市(縣級市),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和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3年全市共有9個街道辦事處,38個鎮,114個居民委員會和709個村民委員會,戶籍總人口285.13萬人。[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江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扼粵西要衝。即北緯21°28'45"至22°41'02",東經111°16'35"至112 °21'51"之間,東西長112.5公里,南北距132.75公里。國土面積8005.2平方公里。

地形水文

陽江丘陵面積占25.57%,山地面積占41.97%,平原面積占21.77%。東與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雲浮市的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電白縣,南臨南海。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依山傍海,東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雲霧山環繞。境內最高山峰為望夫山脈的鵝凰嶂(粵西第二高峰)。

海岸線長341.5千米,主要島嶼有30個,島岸線長49.3千米。海拔1337米,最長河流為漠陽江(廣東六大江河之一),全長199千米,南北貫穿陽江,自北向南流入南海。

氣候特徵

陽江位於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2040毫米左右,雨水分布不均勻,夏秋季多颱風雨,全年無霜期約350天,偶有低溫霜凍。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市內河流密布,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4條,水力資源蘊藏量67.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8.5萬千瓦,已建成大中小型水電站216座,裝機容量12.33萬千瓦。

海產資源

陽江有閘坡、東平、沙扒、溪頭、河北、對岸等國家認可的六大漁港,海洋捕撈量居全省重要地位,盛產魷魚、魚翅、海蟹、對蝦、馬鮫魚、石斑魚等。有海洋灘涂面積19.6萬畝,可供養殖18萬畝。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煤礦儲量753.6萬噸,鐵礦儲量3521.6萬噸,銅礦儲量6155萬噸,硫鐵礦儲量7079萬噸,還有鈦、鎢、錫、鉬、鋅、煤、黃金、稀土、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礦產。

人口民族

2011年,陽江市人口達到325萬人,其中江城區61.5萬人,海陵區9.26萬人,高新區9.25萬人,陽東區55萬人,陽西縣65萬人,陽春市115萬人,陽江人口密度約為415.5人/平方千米。

陽江市主要姓氏:陳、黃、林、梁、李、劉。其中陳姓25萬人,黃姓18.94萬人,林姓14.64萬人,梁姓14.23萬人,李姓13.99萬人,劉姓10.27萬人。

經濟概括

綜合

2014年我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8.55億元,同比增長10.5%;人均生產總值46938元,增長9.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2.95億元,突破60億元,增長17.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7.5∶50.4∶32.1,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固定資產投資超出計劃目標0.7個百分點,對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建設質量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繼續提高。縣域經濟較快發展。

工業

工業規模繼續擴大。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1865.78億元和467.57億元,分別增長18.1%和18.7%。省政府將陽江納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六市一區"建設範圍。陽江核電站1號機組2014年3月投產並首年實現發電67.9億千瓦時,2-6號機組有序推進;翌川鎳合金項目建成投產,鎳合金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廣青金屬科技、世紀青山鎳業、陽春新鋼鐵等企業納入國家鋼鐵行業規範管理。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五金刀剪產業總產值達510.03億元,增長16%。

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濱海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海陵島獲評為"廣東十大美麗海島",大角灣海上絲路旅遊區被列入創建國家5A級景區預備名單。全市接待遊客總人數1498.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53.6億元,分別增長19.3%和34.5%。商貿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推進,成功舉辦第13屆刀博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81.9億元,增長10.4%。首個電商產業園投入運營。金融房地產健康發展,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為907.1億元和694.79億元,分別增長11.6%和32.4%;商品房銷售面積279.87萬平方米,增長5.5%;銷售額123.39億元,下降4.5%。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3年,陽江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7家。

教育事業

2013年,陽江小學招生人數3.36萬人,同比增長6.27%,小學在校學生18.15萬人,增長2.66%;普通初中招生人數2.82萬人,下降2.08%,普通初中在校學生8.97萬人,下降11.54%。陽江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100.99%,小學升學率100%,普通初中生升學率94.15%。

2013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數1.95萬人,同比下降14.1%;普通高中在校學生6.36萬人,下降9.5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3.5%。

陽江學校共有1064所,在校生46.78萬人。其中:高等教育學校3所,基礎教育學校1050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1所。

文化事業

2013年,陽江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5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3個;廣播電台2座,電視台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9.4%,電視人口覆蓋率99.2%,廣播電視混合人口覆蓋率99.3%。新聞、出版等事業健康發展。

醫療事業

2013年末,陽江共有各類衛生機構(含診所)1787間,同比增加30間,其中,縣級以上醫院37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間,社區服務站42間,鄉鎮衛生院39個,村衛生室1361間,診所287間,婦幼保健院5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間,其他衛生機構2間;陽江各類衛生機構年末實有床位8642張,增加200張。其中,醫院6013張,鄉鎮衛生院1698張,婦幼保健院600張,社區服務中心331張。年末陽江衛生機構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288人,增加20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653人,註冊護士350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99.9%。

體育事業

2013年末,陽江共有體育場館4座。2013年我市參加省級以上比賽獲得金牌15枚、銀牌14枚、銅牌18枚。其中,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中,我市共派出12名運動員參加了馬術、曲棍球、帆板、帆船、摔跤、柔道6個項目的比賽,奪得金、銀、銅牌各一枚。成功承辦2013年廣東省青少年排球錦標賽,舉辦市青少年田徑等8項錦標賽。

社會保障

2013年末,陽江參加失業保險19.7萬人,同比增長5.09%;社會養老保險46.6萬人,增長4.8%;工傷保險22.3萬人,增長6.36%;生育保險17.7萬人,增長11.05%;基本醫療保險25.5萬人,增長6.7%。年末陽江共有各類社會福利院5間,床位1280張;敬老院49間,在院人數1513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鞏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擴大,陽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21萬人。城鎮社區服務和農村服務網絡日趨完善。

歷史文化

語言

陽江地區的方言,主要有陽江話和陽春話兩種,都 屬粵方言高陽片中的一種次方言。陽江話以陽江市區的陽江話為代表 ,據老一輩的人說,陽江話又以陽江城三鋪街的話最為正宗。陽春白話以陽春市區春城白話為代表。在陽春白話中,又分為以春城白話為代表的春中白話,以雙滘白話為代表的春西白話,以崗美白話為代表的春南白話,以春灣白話為代表的春北白話。以上這些都屬粵方言。

粵方言以外,在陽江地區還有屬閩南方言的陽江海話,屬客家方言的涯([ŋai ])話。還有屬苗瑤語族瑤語支中一種叫"勉語"的瑤語次方言。陽江海話以陽西縣儒洞鎮的海話為代表。涯話又分為陽西縣塘口話為代表的陽江涯話和以陽春市三甲話為代表的陽春涯話。陽春瑤語(勉語)又分為陽春市永寧鎮橫垌(原名黃鱔垌)趙姓瑤民講的過山瑤語和以陽春市永寧鎮鐵垌麥姓瑤民講的排瑤語兩種。

地名由來

陽江之名來源於"漠陽江",而漠陽江起名又源於"莫陽",陽江最早叫"莫陽",陽江古時候屬於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語中,"牛"為"莫",(陽江如今稱"牛"還叫"牛麼");"羊"越語為"陽",和太陽的"陽"。"莫陽"就是牛羊的意思,這說明古代的陽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邊現有一村,叫牛場村。這條江在莫陽,故此叫漠陽江。中國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陰,山南水北曰陽,陽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陽江。古代"青"、"春"謂之東,陽春在江東邊,所以名叫陽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