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布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陽新布貼 |
陽新布貼是湖北省黃石市的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當地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陽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陽新布貼的品種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婦女婚嫁飾品,兒童穿着,廟堂蒲團、吊幡等近30多個系列,其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及傳統的吉祥圖象。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陽新布貼
遺產序號:853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獲批日期:2008年06月07日
申報單位:陽新縣
所屬地區: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
外文名:Yangxin Buiter
遺產編號:Ⅶ-77
申報日期:2007年
審批部門:國務院辦公廳
遺產級別:國家級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陽新布貼
所屬地區: 湖北 · 黃石 ·陽新縣
遺產編號:Ⅶ-1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陽新縣
遺產級別: 省
布貼內容
陽新布貼,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陰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歷史發展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刺繡製作而成的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美術品起源於陽新民間工藝美術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陽新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陽新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1987年問鼎北京「第一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布貼進行了高度評價。
1988年《中國文學》英文版首次將陽新布貼的專題文章和一組彩照向海外傳播。
1989年起,陽新布貼多次飄洋過海,出展前蘇聯、塞浦路斯、利比亞等國家。
圖案取材
陽新布貼圖案取材於民間故事、戲曲人物、民俗風情和鄉間景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福壽八寶、金雞鯉魚、桃榴茶蘭等。不具譜本,無須用筆,心象造型,盡隨作者的巧手拼貼而成。
藝術特點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輔以刺繡製作而成,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工藝品。陽新布貼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題材傳統,且具明顯的地方生活氣息。
2、色彩濃烈,顯現黑漆點金般的色彩特徵。
3、造型稚拙,體現原始野逸的質樸狀態。
4、構成浪漫,不拘時空不拘常理,組合極度自由。
5、做工精緻,輔助刺繡異常細密,且紋樣眾多。
6、體系豐富,實用物具達五系列三十餘個品種。
圖案意義
象徵造型是中國民間美術慣用的造型手法,陽新布貼也不例外,如用一鳳(鳳呈祥)、一魚(魚獻寶)、一梅(梅呈五福)等。那麼,利用漢語諧音寓意,則在陽新布貼中多有精到體現,一個卍字圖案(「卍」即「萬」)、一個煙袋(「袋」諧「代」)和一個銅錢裝飾成的茶壺(意在不愁吃喝)連在一起,即意在「萬代富貴」。在構成上,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壽雙全」,壽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雙錢)位於兩邊,這種當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顯得十分均衡對稱,其組合構成上所顯示出的匠心真是協調之致,完美之致。
傳承價值
陽新布貼充分凝聚着陽新勞動婦女自成體系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也體現了陽新人民的勤儉美德。在陽新,大凡農村女孩十二、三歲便開始在母親或祖母的傳導下,用五彩的邊角布料進行拼貼。到了出嫁時,便循着世代相傳的習俗,將做嫁衣時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裝進一個別致的「布角包」裡帶到婆家,待到懷孕(俗稱「有喜」)以後便開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貼物,不用花多少錢,就能讓自己的小寶寶得到既實用又漂亮的衣物和 貼畫玩具。同時,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 做滿月、生日喜慶之時也可作為賀禮相送。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