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已
防己 | |
---|---|
圖片來源 | [來自 防己]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防己 漢語拼音:Fánɡ Yǐ |
防己 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乾燥根。習稱「漢防己」。具有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痹證,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濕疹瘡毒。[1]
藥性簡介
別名
漢防已、瓜防已、石蟾蜍、長根金少年犯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李當之《藥錄》:防己,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內有黑紋如車輻解者良。2.《別錄》:防己,生漢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已科植物粉防已睥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採收和儲藏
秋季採挖,修去蘆梢,洗淨或刮去栓皮,切成長段,粗根剖為2-4瓣,曬乾。
原形態
粉防己,多年生纏繞藤本。塊根通常圓柱狀,肉質,深入地下,長3-15cm矸徑1-5cm;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具橫紋。莖枝纖細,有直條紋。葉互生;葉柄長5-6cm,盾狀着生;葉片三角狀寬卵形或闊三角形,長4-6cm,寬5-6cm,行端鈍,具小突尖,基部平截或略呈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兩面均被短柔毛,下面較密,掌狀脈5條。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株為頭狀聚傘花序,總狀排列;雄花;萼片4,排成1輪,綠色,匙形,長約1mm,寬約0.5mm,基部楔形;花瓣4,綠色,倒卵形,長約0.9mm,寬約0.7mm,肉質,邊緣略內彎,有時具短爪;雄蕊4,花絲合生成柱狀,上部盤狀,花葯着生其上;雌株為縮短的聚傘花序,呈假頭狀,總狀排列;雌花;萼片4,排成1輪;花瓣4;子房橢圓形,長約1mm,花柱3,乳頭狀。核果球形,紅色,直徑5-6mm;內果皮長、寬均為4-5mm,背部有4行雕紋,中間2行呈雞冠狀隆起,每行有15-17顆,胎座跡不穿孔。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曠野草叢和灌木林中。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