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閩寧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閩寧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知名於 習近平滿懷信心地預言:「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閩寧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1997年7月,這個地方被命名為「閩寧村」;2001年12月,閩寧鎮正式成立。

閩寧鎮,這個當年由習近平親自命名的扶貧移民區,已從一個「天上無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荒蕪之地,發展成為常住居民6萬餘人的特色小鎮。

1997年,福建寧夏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作為起點,閩寧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見證了閩、寧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20載

2016年7月19日,習總書記到閩寧鎮視察時曾給予高度肯定並指出:「閩寧鎮從當年的『干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如今,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貧困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2]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閩寧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首映儀式。以及這部片子帶給他的巨大觸動。姬他電影《閩寧鎮》首映 為還原人物負重50斤 網易雲音樂,發布時間;2019-02-08 16:42大圖模式</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閩寧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

下轄地區;福寧村、木蘭村、武河村、園藝村、玉海村

電話區號;0951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車牌代碼;寧A

閩寧的崛起

1997年是閩寧的建村之年,也是閩寧產業發展的起點。在此前的一年,寧夏、福建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在福州市舉行並簽訂了協作協議,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

199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4月份的一天,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裡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習近平滿懷信心地預言:「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1997年7月,這個地方被命名為「閩寧村」;2001年12月,閩寧鎮正式成立。二十多年裡,閩寧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西海固」地區曾在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17年,閩寧鎮的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相比開發建設初期的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00元,增長了22.8倍。

今年29歲的沙金龍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在搬遷到閩寧鎮之前,他的父母在寧夏固原市西吉老家種着幾畝薄田,勉強糊口。「老家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莊稼收成沒有保障,吃水要走十幾里山路去挑,日子過得很難。」

1990年10月,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兩縣的1000多戶百姓,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建立玉泉營、玉海經濟開發區,這是閩寧的前身,他們也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沙金龍跟隨父母從大山里走出來時只有1歲。

「當年他們剛搬到閩寧鎮時,見到的也是一片荒蕪的『干沙灘』。那時候的閩寧幾乎沒有綠色,到處都是一堆一堆的小沙丘。最魔幻的是,到了晚上,一場風過去,這個小沙丘就會轉移,或者是合成了一個更大的沙丘。可總比西吉老家走不出的大山要好一些」,沙金龍說。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是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的一片戈壁灘,雖說距首府銀川市僅百十里路,但自然環境卻有天壤之別。從空中俯瞰,黃河從此處穿境而過,在帶來充沛灌溉用水的同時,也裹挾着沙石於此淤積。當時的閩寧,風吹沙石跑,乾旱不長草。

初來乍到的移民試着耕種,但在沙地上種田,讓他們倍感拓荒之難。沙金龍的父輩們發現,這裡土壤沙礫層厚,連鋼鍬都插不下去,別說種莊稼了。開好一片地,得用篩子把沙礫一點點篩揀掉,留下的土壤才能耕種,「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就是閩寧當時的真實寫照。

對於當時艱難的耕作環境,作為閩寧鎮第一代拓荒者的福寧村老支書謝興昌感慨頗深,「當時的戈壁灘從來都是一眼望不到邊,春天裡整天刮沙塵暴,颳得伸手不見五指,夏天曬得能看見蒸騰的熱浪,冬天乾冷乾冷的。」

搬遷之初,移民們的思路都還很保守,習慣性的種植玉米小麥,一年下來收成很少,只夠勉強維持自家的口糧。到了1997年,搬遷數年後,閩寧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只有500多元。

產業發展的起點

1997年是閩寧的建村之年,也是閩寧產業發展的起點。在此前的一年,寧夏、福建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在福州市舉行並簽訂了協作協議,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率領福建黨政代表團奔赴寧夏,參加閩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據閩寧鎮鎮長王勇強介紹。

三個月後,「閩寧村」正式命名。制定了「兩年建成,三年解決溫飽,五年走上致富奔小康」的規劃。閩寧村開始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並開始培育發展特色產業。

2001年12月7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閩寧鎮正式成立,閩寧鎮在閩寧村的基礎上併入玉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隨着寧夏和福建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福建商人帶着資金和技術來到閩寧。

閩寧鎮第一個特色產業——菌草產業,是在福建省的支持下,由福建農林大學指導幫助閩寧鎮搭建溫棚。截止到2008年,全鎮共有148戶群眾投身於發展菌草產業之中,全鎮菌菇生產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年產鮮菇500多噸,實現產值250多萬元。

但這個特色產業在2008年以後突然進入低谷。據閩寧鎮鎮長王勇強介紹,當時移民們對這個產業盲目擴大生產,放鬆了病害防疫,導致整個產業迅速回落。直到近兩年引入新技術,菌草產業才開始回暖。

閩寧人發現,雖然戈壁灘上的土壤貧瘠,不適宜耕種糧食作物,但是獨特的光熱水土等條件卻適合種植葡萄,尤其利於釀酒葡萄的生長。釀酒葡萄——成為閩寧鎮另一個特色產業。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一些閩寧的農戶就開始零星地種植釀酒葡萄,也有福建商人過來投資建葡萄園和酒莊,但在當時並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產業。

立蘭酒莊的老闆邵青松是地地道道的寧夏人,從上海服裝學院畢業後辦過時裝公司,又在一家著名白酒企業擔任寧夏地區的負責人。2009年,對葡萄酒並不了解的邵青松發現了閩寧鎮的這一機遇,他與幾個朋友合作進入了這個陌生的領域,「我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買來了葡萄酒專業的教材,自學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專業知識。」

經過幾年的發展,釀酒葡萄產業在閩寧鎮漸漸成規模。如今,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區被譽為「東方的波爾多」。閩寧全鎮葡萄種植面積達到6.2萬畝,已建成酒莊13家,葡萄酒年產量達2.6萬噸,綜合產值9.3億元。更帶動了一批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拉動該產業移民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除了釀酒葡萄,肉牛養殖也是閩寧鎮的一大特色產業。寧夏犇旺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瑞剛是閩寧鎮的第一批移民。1991年,20歲的王瑞剛從老家西吉搬到了閩寧鎮。由於他之前進過城、打過工,有一技之長和人脈,就在村里挑頭組織勞務輸出,跑運輸、包工程、賣建材,成為閩寧鎮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

幾年前,已經積累了一定資本的王瑞剛涉足肉牛養殖,如今他的養牛基地已經有兩千多頭的存欄量。在王瑞剛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嘗試「特色養殖」。

在官方表述中,今天的閩寧鎮已構建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光伏產業、旅遊產業、勞務產業」五大主導產業格局。

脫貧致富

2013年閩寧鎮已經走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這一年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在閩寧鎮召開現場會,要求把該鎮打造成「閩寧協作移民扶貧示範鎮」,並提出了「一年小變、三年大變、五年走到全區前列,與銀川市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劉莉一家就是在這一年移民到閩寧鎮,他們是閩寧鎮的第三批移民,也是到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批移民。2013年8月,劉莉跟隨西海固大山深處的隆德縣大麥溝村全村100多人一起,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

提起生活了十幾年的大麥溝村,劉莉說:「我們那裡用水非常不方便,每天凌晨三點,村里人都要輪流去三里地外的一口井裡打水,攢一桶水要等上半個小時。」

與老家不同,閩寧的農民有土地流轉或入股分紅收入,隨着小城鎮中心村周邊的供外蔬菜、設施園藝、有機大米、釀酒葡萄等生產基地的陸續落成,大批農民放下了鋤頭,走進企業成為了產業工人。

剛搬到閩寧鎮,劉莉看到,政府給每戶移民蓋了兩間磚瓦房,村里還修建了硬化路,水電連通,每家配備電磁爐等基本的生活用品。不需要裝修,直接就能入住,而她7歲的兒子還可以在鎮裡的小學就近上學。

劉莉搬遷過來的第二天,她就坐上街上招短工的中巴車去種樹。一天下來掙了80塊工錢,給家裡買完菜和乾糧,還剩60塊錢。「雖然是打零工,但還能攢下錢來,這比我在老家種地要強得多。」

2014年底,她在離家不遠的酒莊裡打零工,從為葡萄園除草做起,到學習生產技術成為一名操作工,一年後當上了班長。很快,劉莉便掌握了葡萄酒種植釀造的全部工藝流程,被提拔為車間主任。

如今劉莉年收入已經能達到10萬元左右。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7120元,比上一年的4685元增長了34%。

「(移民)搬遷前,村里婦女常常閒坐聊天,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幹什麼能改變自己生活,慢慢人就萎靡了。從搬遷到現在,隨着經濟水平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富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思想。」劉莉告訴記者,就算是只靠為企業打理農田的村民,現在一年下來也能有兩萬左右的收入。

從輸血到造血

如今,黃河水滋潤着戈壁灘,昔日的荒漠變成了綠洲。閩寧鎮已經告別昔日的「干沙漠」,目前全鎮產業總值達到32億元,20年增長23.7倍。

走在閩寧鎮內,能明顯感覺到以201國道為分界線,閩寧被分為了新老兩個部分。在201國道西側的新閩寧鎮內,數十棟帶有濃郁福建風格的樓房正在施工。根據閩寧鎮的官方規劃,這裡未來將被打造成商貿服務中心,匯集特色旅遊、商務洽談等多個創收項目。而閩寧產業城和閩寧扶貧產業園,更吸引了一大批企業落戶園區。

王瑞剛在今年發起了「扶母還犢」項目,農戶從大型養殖企業購買已懷牛犢的母牛進行飼養,等到母牛產下牛犢並長到六七個月大,需要進行育肥時,養殖企業再根據協議,以高於市場價5%到10%的價格進行回購,在養殖企業進行集中育肥出欄。既擴大了企業的養殖規模,又增加了養殖戶收入。

沙金龍在今年3月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辭職回鄉創業。隨着閩寧鎮的發展,越來越多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回來,他們成為閩寧發展的內生動力。沙金龍和幾位年齡相仿的朋友一起創辦公司,生產烘焙用的奶油。

在沙金龍看來,閩寧鎮建設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產業發展、產業扶貧的工程,也是從「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模式的轉變,需要的不僅有政策和資金,還有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年輕人的衝勁。

截至2017年底,閩寧鎮註冊各類農產品商標48個,有5家企業已是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僅2017年,就有18億元的產業項目落戶閩寧鎮,「造血式扶貧」的內生動力源源不竭。

在閩寧鎮鎮長王勇強看來,閩寧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下一個頗具潛力的產業領域將是特色旅遊。「從銀川到閩寧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完全可以打造成銀川市民的『周末花園』。」

王勇強說,下一步閩寧將充分發揮銀川西線旅遊帶和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旅遊長廊核心區的優勢,打造「遊覽、採摘、娛樂、吃住」和「自然有機-生產休閒-遊樂」一體化的旅遊格局。

20年來,閩寧鎮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淨增加11400多元,增長22.8倍。

閩寧協作從單一的經濟援助,發展為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對口協作機制,迎來了科技、教育等全方位多領域縱深發展的新格局,創造了全國東西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也將閩寧鎮真正變為了一片「金沙灘」。

改革親歷:王勇強 閩寧鎮鎮長

閩寧鎮的發展算得上是從零起步。20多年來,4萬餘名貧困農民舉家搬遷到這個賀蘭山東麓的戈壁荒灘上,閩寧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生態移民示範鎮。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山區常年乾旱少雨,素以「苦瘠甲天下」而著稱。上世紀80年代,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而解決西海固廣大老百姓的生計問題,就成為了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

1990年10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努力下,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兩縣的1000多戶百姓,舉家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

貧困的百姓從山區來到平原,從不毛之地來到城市周邊,最大的願望就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過上好日子。然而,移民之初,條件十分艱苦,這裡位於賀蘭山東麓的戈壁荒灘之上,土地沙礫很多,鋼鍬插不下去,水卻滲透得很快。莊稼長不成,初代移民們就用篩子把沙礫一點點篩揀掉後再行耕種,可以說,他們是閩寧真正意義上的「墾荒者」。

1996年,國家實施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最終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率領福建黨政代表團奔赴寧夏,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

在閩寧發展的前期,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的百姓,依然抱有強烈的「等靠要」思想。那時候的鎮政府辦公樓里,每天都擠滿了人,大家抱着「寧可不工作也得上鎮裡來領救濟金」的心態互相「攀比」,甚至還有一些明明可以憑勞動養家糊口的年輕人也來向政府申請救濟。

「輸血」容易「造血」難。為幫助群眾「拔窮根」,鎮政府決定將精確扶貧與產業相結合,利用閩寧的地理資源優勢和福建對口援助的技術優勢,堅持走「種葡萄、養黃牛、育苗草、抓勞務、建園區」的產業發展道路,最終保證了移民穩定增收,從脫貧致富邁向小康之路。

2013年起,閩寧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20元,比上一年上漲了34%。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閩寧鎮也着力於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裡的基礎設施和群眾生活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持續開展了生態修復、防沙治沙、農田林網、鎮村綠化、環境治理五大工程,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通過植樹造林9000餘畝,閩寧早已告別了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而移民住房更是由原先「三不擋」的土坯房變成為現在戶均120平方米的磚瓦房,內部設施一應俱全。

2017年,閩寧鎮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淨增加11400多元;全鎮6個行政村、1.2萬多戶村民,手機擁有量達2.5萬部,戶均超過2部;全鎮轎車擁有量達3200輛,平均每4戶就擁有1輛。

改革辭典:對口幫扶 1996年10月,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中確定了對口幫扶政策,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等9個東部沿海省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對口幫扶西部的內蒙古、雲南、廣西和貴州等10個貧困省區,在扶貧援助、經濟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

閩寧「移民」

7月31日上午,王瑞剛在自己的肉牛養殖基地里,領着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參觀,為了展示肉牛的健康程度,他從護欄的縫隙里鑽了進去,踩着欄里的牛糞過去拍打牛背。

「那會兒大家都燒不起煤,到了冬天大家就把山上的土跟草一塊兒鏟下來填火炕,條件稍微好一點、養得起牛的家庭,才有牛糞火可以燒。」王瑞剛告訴新京報記者,下一步他計劃把這些被遺棄的牛糞變廢為寶,生產有機肥料,提供給種植釀酒葡萄的企業和農戶。

王瑞剛是閩寧鎮的第一批移民。1991年,他離開了西吉老家的大山,來到了位於寧夏首府銀川西部永寧縣境內的一片戈壁灘,一步步從一名「打工仔」成為了一名企業家。

坐在辦公室里,王瑞剛指着一張三十多年前照的全家福告訴記者,他們家一共有兄妹十人,在他15歲之前都沒穿過一件新衣服,從小到大穿的都是游商販賣的估衣,要麼是不合身,要麼就是渾身上下打滿了補丁。

今年29歲的沙金龍也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他離開閩寧鎮外出求學多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國內知名的乳製品企業擔任項目經理,現在他回到閩寧鎮,創辦屬於自己的企業,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閩寧鄉親脫貧致富。

為了吸引像沙金龍這樣的年輕人,政府給予了廠房租金上的大幅度優惠,原本一年租金需要接近20萬元,沙金龍只需要支付3萬元。

7月30日下午,沙金龍的生產車間正在裝修。沙金龍說,他已經拿到了第一筆訂單,還有幾家企業正在洽談合作。

閩寧鎮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的幫助。 福建人王文輝在1996年就來到了寧夏。那一年,福建、寧夏兩省份剛簽訂協作協議確立對口扶貧關係。「那個時候寧夏處處都在搞建設,水管、閥門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對我們福建來的客商非常友好。」王文輝當時在做閥門生意。

2014年,閩寧鎮開始建設「閩寧扶貧產業園」,由福建閩商投資建設的寧夏青川管業有限公司作為第一批落戶產業園的企業,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全部投產後能夠解決500多人的就業。

由於在供給水行業深耕多年,又長期在寧夏工作生活,王文輝便被投資人推薦擔任生產廠長。如今,王文輝的兒子也已經大學畢業,也留在閩寧工作。

儘管背井離鄉,但他覺得,在閩寧還是能夠感覺到家鄉的影子。「紅房子、紅屋瓦,像極了我們閩南的建築,走在閩寧街頭有一種回家的感覺。」[3]

經濟發展

圖片來源]]

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926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820元,比上年增長9%。

一、2008年主要工作

1、農業效益顯著提高,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切實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年共發放糧種補貼333萬元。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小畦節水灌溉等實用技術,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2.909萬畝,其中小麥1.02萬畝、玉米1.28萬畝、露地蔬菜0.1855萬畝、油料作物0.3085萬畝、飼草0.115萬畝,示範推廣1.25萬畝。糧食單產、總產較上年大幅提高,糧食總產量達到9500噸。新建清潔能源工程入戶85座,秋季農田基本建設完成機深翻2.5萬畝,秸杆還田1.8萬畝。

加快林業建設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按照整體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營造綠色通道2公里,綠化莊點5個,栽植各類樹木5.05萬株,種植面積839畝,並抓好林木建設和管護工作。

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貫徹"防重於治"和"五不漏"的原則,紮實開展春、秋兩季"拉網式"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年累計免疫各類畜禽67148頭(只),防疫密度達到100%,確保了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截止十一月中旬,全鎮牛飼養量6337頭,年底存欄3510頭;羊飼養量15086隻,年底存欄10500隻;豬飼養量2107頭,年底存欄1211頭;家禽飼養量50000隻,現存欄19316隻。

加強水利管理,農灌工作有序進行。加強泵站維修和改造工作,檢修、維護、更換泵站設備95台。籌資2萬多元,對人畜飲水管道進行了維修,保證了群眾的生活用水。加強渠道管理和維護工作,維修干、斗渠建築物44座,修復管道5處。累計維修干、支渠4.5公里,累計完成農田灌溉面積12.9萬畝,全年完成上水量2476萬m³。按照深化農村改革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村水事制度改革,率先在武河村進行試點,成立了武河村農民用水協會,會員按照協會章程管好水、用好水,讓群眾灌上明白水、放心水。

2、強力發展菌草產業,傾力打造西部菌草示範鎮

按照縣委提出的"做特農業求突破,強力打造設施園藝示範縣"的發展目標,堅持大規模、大產業、大發展的思路,科學規劃全鎮菌草產業,走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群眾參與之路,強力打造菌草產業示範鎮。2008年菌草產業發展堅持擴規和提檔並重,在園藝菌草科技示範園區的基礎上擴張規模,提高檔次。為了解決土地分散,無法集中連片建設的問題,鎮政府首次在園藝村開展了土地流轉工作。冰封固守耕種土地的觀念在幹部耐心細緻的努力下,終於融解破繭,首次完成土地流轉803畝,兌付土地流轉資金9.7萬元,使園藝菌草園區擴規面積達到1000畝。同時,在群眾積極性高漲的武河村新建了一個占地270畝的菌草園區。

為了加快發展步伐,政府拆藉資金8萬元,支持建成水泥預製廠1個,空心機磚廠2個,生產水泥立柱和空心磚來支援菌草園區建設。此項舉措一方面加快了菌草園區的建設進度,也為群眾節省了大量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僅此一項節約資金300餘萬元。另一方面也鼓勵支持了群眾創業的激情,發展了兩個空心磚廠和一個水泥立柱預製廠,拉長了產業鏈。為了提高園區檔次,鎮政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快菌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8.2萬元硬化園藝村、武河村兩個菌草園區道路8.9公里,建成高標準菇棚管理房149座,建設移動式冷庫2座。為農戶協調設施園藝貸款400多萬元。

政府的積極引導,政策的大力扶持,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2008年共有148戶群眾投身於發展菌草產業之中,新建菌菇棚1270畝9702間,使全鎮菌菇生產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菌菇種植面積是前十年總和的3倍,據不完全統計,年產鮮菇500多噸,實現產值250多萬元。

在緊抓菌草產業不放鬆的同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葡萄種植業和庭院經濟,2008年全鎮發展優質葡萄480畝,發展以枸杞、大棗為主的庭院經濟600畝。

視頻

閩寧鎮的故事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閩寧鎮,是個純移民鄉鎮,百姓靠國家政策走出大山

參考資料

  1. 閩寧鎮的故事 新聞頻道,發布時間;2018-03-06 14:23:41
  2. 閩寧鎮的故事 新聞頻道,發布時間;2018-03-06 14:23:41
  3. 閩寧鎮20年:從「干沙灘」到「金沙灘」 新京報,發布時間;18-08-0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