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泳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閔泳韶(,1852年—1917年),字舜若,本貫驪興。朝鮮王朝後期外戚權臣。[1]
生平
閔泳韶(,1852年—1917年),朝鮮王朝後期外戚權臣。字舜若,本貫驪興。他是閔哲鎬之子,後來被過繼給閔奎鎬為養子。1878年(高宗十五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除授奎章閣待教。1883年被特擢為承政院同副承旨,1884年被任命為吏曹參議、成均館大司成。甲申政變後逐漸進入政壇中心,歷任吏曹參判、弘文館副提學、奎章閣直提學、刑曹判書、廣州留守、協辦內務府事、吏曹判書、禮曹判書、議政府左參贊、兵曹判書等高級職務。閔泳韶是朝鮮高宗之王妃閔妃的親戚,而他的養父閔奎鎬生前頗得閔妃的寵幸,因此閔泳韶也被閔妃重用,是驪興閔氏外戚的代表人物。他在當時與閔泳駿、閔泳達、閔泳煥並稱「閔氏四巨頭」,百姓用「一駿二達、三煥四韶」來指代朝廷權貴,可見他非常有權勢。他還是負責服侍王世子和王世子嬪的大臣。此外,閔泳韶是1894年金玉均暗殺事件的背後主使者。
1894年6月,閔泳韶被任命為漢城府判尹,7月調任工曹判書。同年7月23日(陰曆六月二十一日),日軍偷襲景福宮,另立閔妃的政敵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執政。閔氏家族聽說這個消息後,紛紛棄官逃竄外地,唯獨閔泳韶、閔泳達沒有逃跑躲起來。但是日本扶植的親日開化派奪取了閔妃集團的政權,實行甲午更張,閔泳韶作為閔氏外戚權臣自然遭到了打壓。此後他就一直侍奉世子嬪閔氏,很少參與政治。
1896年(建陽元年)9月,閔泳韶被任命為宮內府特進官,並奉命撰寫了明成皇后(閔妃)的墓誌文。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後,閔泳韶做了太醫院卿、典膳司提調等閒差後,於1900年(光武四年)被任命為量地衙門總裁官,再度躋身政界要職,1901年任學部大臣,在任期間被彈劾為「未見教育之增進,而惟教員之買賣狼藉」。1904年2月任農商工部大臣,5月任中樞院議長,同時侍奉皇太子妃。1907年歸任宮內府特進官,賜勛一等八卦章。後任太醫院卿、奎章閣學士等職務。此後淡出政界。
1909年12月,日韓「合邦論」甚囂塵上,閔泳韶站出來表示反對,並以「國民代表」自居,但在日本的壓力下,不得不為了個人安全隱匿起來。1910年8月22日,日本和韓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10月7日,日本發布了朝鮮貴族令,閔泳韶被日本帝國封為子爵,並獲得恩賜金。他還認購了5萬元的賣國公債。但日韓合併後,閔泳韶患上失憶症,並於1917年3月10日鬱鬱而終。
2002年,大韓民國政府發布了「親日派708人名單」,閔泳韶榜上有名。2006年,韓國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將他列入親日反民族行為106人名單中。2008年發表的《親日人名辭典》中也有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