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羅科普特老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羅科普特老城

圖片來自smarttravelapp

開羅科普特老城是開羅舊城的一部分,包括巴比倫要塞、科普特博物館、懸空教堂聖喬治教堂,以及許多科普特教堂和歷史遺蹟。據信神聖家族曾到訪,住在聖色爾爵巴克斯教堂所在地。

在伊斯蘭時期到來之前,開羅科普特老城曾是基督教在埃及的一個堡壘,雖然開羅科普特老城大多數現存的教堂建築建於穆斯林征服埃及之後[1]

歷史

早在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孟菲斯北部的尼羅河上建造了一座堡壘,這一地區就有定居的跡象。波斯人還修建了一條從尼羅河(富斯塔特)到紅海的運河。波斯人的定居點被稱為巴比倫,讓人想起幼發拉底河沿岸的古城,它在孟斐斯附近的城市衰落的同時也變得重要,赫利奧波利斯也是如此。在托勒密時期,巴比倫及其人民幾乎被遺忘。

傳統上認為,神聖家族在逃往埃及的過程中訪問了該地區,尋求希律的庇護。此外,還認為基督教在聖馬可抵達亞歷山大港時開始在埃及傳播,成為第一位族長,然而在羅馬人統治期間,宗教仍保持在地下。為了組織起義,羅馬人認識到該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接管了要塞,並將其作為巴比倫要塞遷移到附近。圖拉真重新開放通往紅海的運河,帶來了貿易增長,儘管對當時的羅馬人而言,埃及仍然是一潭死水。

在羅馬人統治下,聖馬可和他的繼任者能夠將大部分人口從異教信仰轉變為基督教。隨着埃及基督教社區的發展,他們受到羅馬人的迫害,大約公元300年在戴克里先皇帝的統治下,迫害在米蘭宣布宗教寬容的法令之後繼續。科普特教會後來與羅馬人和拜占庭人的教會分離。在阿卡迪烏斯(395-408)的統治下,在舊開羅建造了許多教堂。在阿拉伯統治的早期,科普特人被允許在舊開羅的舊要塞區內建造幾座教堂。

本以斯拉會堂於1115年在開羅科普特建立,它以前是一座建於8世紀的哥普特教會。而為了籌集資金向統治者艾哈邁德·伊本·突倫繳稅,科普特人需要把它賣掉。

公元11世紀,科普特開羅主持了科普特東正教教皇亞歷山大港的會議,亞歷山大港歷史上就建在亞歷山大港。在羅馬教皇克里斯托多羅斯(Christodolos)在位期間,阿拉伯入侵埃及後,隨着統治權從亞歷山大(Alexandria)轉移到開羅,開羅於1047年成為科普特教皇在科普特開羅懸掛教堂的固定和官方住所。

科普特博物館成立於1910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普特藝術範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