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閃閃的紅星之紅星小勇士

閃閃的紅星之紅星小勇士
圖片來自iqiyi

閃閃的紅星之紅星小勇士》又名《閃閃的紅星之孩子的天空》是根據電影版改編而來,劇情並沒有太大改動,動畫製作水平也不錯,曾在電影中扮演主角潘冬子的祝新運這次聲演小冬子的父親潘行義;而演反派主角胡漢三的劉江,以八十餘歲高齡再次為胡漢三傾情獻聲。同時引起大眾注意的是本片粵語版由香港明星負責。[1]

目錄

概述

眾所周知,八一廠攝製的《閃閃的紅星》屬於文革時期的作品。在當時電影狀況極其蕭條,八億人看八個樣板戲的背景下,這部電影應該說算是較好的一部,但必須要指出的是,《閃閃的紅星》畢竟產生於那個特殊年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文革」的烙印,而且烙印還相當深。主人公潘冬子就是一個典型的「高大全」,這同文革前拍的兒童片<小兵張嘎><祖國的花朵><紅孩子><雞毛信>等是根本不同的。

儘管從藝術性來說《閃閃的紅星》有其獨到之處,某些方面也超過了文革前的兒童片,如小演員的表演,歌曲、環境描寫等都是不錯的。但由於影片編導的創作思想的局限,受「三突出」影響較深,因此看起來,這部影片經不起推敲的地方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小主人公潘冬子起點太高,說話辦事之老練,言行舉止之沉穩,不要說兒童,就是青年人也不容易做到,給人感覺像是個成熟的中年人!作為藝術形象,潘冬子太缺少做為一個兒童所應該具備的個性。誰都知道十來歲的小男孩正是最可愛也最淘氣的時期,然而在潘冬子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兒童所應有的那種天真無邪的特色,說話做事整個一個大人腔。

其次,潘冬子在整個影片中竟然是一個沒有任何缺點、不足的「完人」,這在文藝作品中實屬罕見,特別是那一系列的壯舉:如「送鹽上山」「砍斷吊橋」「搶米」「破壞敵人運糧計劃」「送情報」「刀劈胡漢三」等等,潘冬子都做得那麼自如麻利、得心應手,甚至不用任何人指點和幫助;更為荒唐的是當潘冬子看到自己母親被害時,作為個孩子竟能顧全大局、強忍悲痛勸阻別人去救助,人們不禁要問,這哪兒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兒童!分明是一個受黨培養教育多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的成熟的革命者!其虛假程度可謂登峰造極,簡直就是一個「神童降臨」,其能量簡直可以同<西遊記>中那個三頭六臂的哪吒一比高低了。

誠然,戰爭年代時期,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比和平時期的人成熟一些,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誰都需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也就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沒有哪個人天生就什麼都懂,不學就會,一個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不足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國影壇上描寫英雄人物成長經歷的不少優秀影片之所以感動了幾代人,令人百看不厭難以忘懷,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她的真實、可信。

尤其是敢於寫人物的缺點不足。<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夠厲害吧,但就是他不也曾被對手鬆井「涮」過好幾次,以至造成嚴重的損失;《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因為擅自開槍差點就被紅軍開除,被罰坐禁閉反省;<小兵張嘎>中的張嘎因為耍賴咬人、堵煙囪被小夥伴一通臭罵及區隊長的嚴厲訓斥……但這一切卻絲毫沒有影響李向陽、吳瓊花、張嘎等在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感到他們的親切、樸實和可愛。

這裡還要特別提到一部外國電影——羅馬尼亞的二戰片<多瑙河之波>,影片的主人公米哈依,更是塑造的有血有肉,豐滿真實,可謂人物個性塑造的經典之作。米哈依有強烈的愛國心,痛恨法西斯,渴望美好生活。但平時的他卻顯得有些粗粗拉拉,嘴裡有時還不乾不淨、罵罵咧咧。

然而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他卻能挺身而出,捨棄個人小家庭為搶救軍火而獻出生命。這是一個多麼可敬可愛的英雄!然而在他犧牲之前他卻沒有留下什麼比如:「堅持到底、勝利屬於我們、革命定會成功」之類的豪言壯語,而是在惦念他的妻子。看到這裡,想必所有的觀眾都會為之動容,這不僅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更可貴的他還是一個感情非常豐富,對生活對妻子無比眷戀充滿了人情味的普普通通的人。

相比之下,就不難看出<閃閃的紅星>中的人物塑造有多麼的虛假和荒唐了,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的「硬傷」。

角色配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