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裂黃鵪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長裂黃鵪菜

長裂黃鵪菜(學名:Youngia henryi (Diels) Babcock et Stebbins)是黃鵪菜屬植物,高30-80厘米,莖單生,直立,基部直徑1-1.5毫長裂黃鵪菜米,莖基有殘存的褐色葉柄,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於陝西(華山、太白山、商縣)、湖北(巴東)等地。

  • 中文名長裂黃鵪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萵苣亞族
  • 屬黃鵪菜屬
  • 組羽裂組
  • 種長裂黃鵪菜
  • 分布區域中國陝西、湖北、四川
  • 中文學名Youngia henryi (Diels) Babcock et Stebbins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單生,直立,基部直徑1-1.5毫米,莖基有殘存的褐色葉柄,自中部或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二型,有具狹翼的長或短葉柄,柄基有褐色的綿毛,早期的基生葉,寬卵形,不分裂,長達6厘米,寬1厘米,全緣,或羽狀半裂,側裂片2-6對,橢圓形,頂端鈍或圓形,頂裂片較寬大,頂端急尖,晚期的基生葉全形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全裂,側裂片約5對,與頂裂片共為狹線形;中下部莖葉,全形長橢圓形,長5-6厘米,寬2-2. 5厘米,基部有長1.5-3厘米的狹翼柄,羽狀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3-6對或奇數,披針形、線形、狹線形或鐮刀形,頂裂片狹線形、長三角形或披針形;接花序分叉處的與中下部莖葉同形並同樣分裂並具有同型的裂片;接花梗下部的葉極小,鑽形,苞片狀;全部側裂片或部分側裂片邊緣全緣,但基部常有1枚三角形裂片或三角形大齒,或植株中至少含有2枚這樣分裂的側裂片。頭狀花序含7-10枚舌狀小花,少數或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總苞狹圓柱狀,干後黑綠色,長7-9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及最外層極短,卵形,長1毫米,寬不足1毫米,頂端鈍,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7-9毫米,寬1.2毫米,頂端鈍,邊緣白色膜質,內面有貼伏的微糙毛,全部總苞片外面無毛。瘦果淺褐色,紡錘狀,向頂端稍漸窄,頂端無喙,長3.5毫米,有12條粗細不等縱肋,肋上有小刺毛。冠毛白色或微黃色,長4.5毫米,微糙毛狀。花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坡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華山、太白山、商縣)、湖北(巴東)、四川(寶興、雅安)。

功效作用

性味:全草:甘、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治咽痛,乳腺炎,尿道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瘡癤腫毒。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 採幼葉用水燙、除去苦味後,用醬油調食,花亦可沾麵粉或蛋汁炸食。

食用

  • 食用野菜:洗後用鹽水浸泡一夜後炒食,或以開水燙過後沾調味料食用。
  • 黃鵪菜的幼芽、嫩莖葉、花蕾都可食用。
  • 先以熱水川燙或浸盬水去除苦澀,再以魚幹、肉絲炒食或涼拌。
  • 將花洗凈沾麵粉或蛋汁炸成甜不辣也別有一番風味。
  • 原住民的吃法通常為︰將黃鵪菜川燙後,湯留著,菜和湯分開享用!
  • 湯頭味苦,台灣原住民很喜歡喝,而菜則沾鹽巴吃。

藥用

  • 以全草或根入葯。四季可採,洗凈,鮮用或曬乾。
  • 全草具有利尿降壓、清火疏肝、解毒消腫及清瘀消水的功效。
  • 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用於咽炎,乳腺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白帶,風濕關節炎;
  • 外用治瘡癤腫毒。[1]

種(養)殖方法

培要點:野生品,種子繁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