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峽江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江峽江號子 |
中文名: 長江峽江號子 所屬地區: 湖北 · 宜昌文化 遺產編號: Ⅱ-17 申報日期: 2007年 |
長江峽江號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屬於流傳在灘多水急的長江三峽西陵峽一帶行船過程中船工呼喊的號子,以及裝卸、泊船時呼喊的碼頭號子和搬運號子。長江峽江號子是湖北省地方民歌號子類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種,是船工在對生命極限的考驗中產生的,是群體勞作創造的生命樂章。具有濃厚的地方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1]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湖北 · 宜昌文化
遺產名稱:長江峽江號子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人/申報單位:宜昌市夷陵區、秭歸縣、宜昌市伍家
遺產級別: 省
曲目介紹
長江峽江號子現存126首,包括起艙、出艙、發籤、踩花包、抬大件、扯鉛絲、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搖車和數數等。峽江號子在峽江上下廣為流傳。
表現形式
作為一種地方民間音樂,長江峽江號子,伴隨着勞動節奏而歌,以高亢、渾厚、雄壯、有力,節奏鏗鏘,表現形式為一領眾合,有喊唱、呼嘯、翻唱等。音樂旋律與內容融為一體,音調與語言聲調相結合,自由行腔,節奏、速度視具體活路(活計)而定。「腔旋律」居多,也有「韻調旋律」,別具古老的徵羽樂風,音樂呈現出力度感與節奏性強的突出特點,氣勢磅礴,有疾勁、悠揚的號子,也有抒情的民歌。結構多為聯曲體,也有單曲體,抒展自由,靈活多變。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和音樂史、心理學等研究價值以及合理開發的可利用價值。
藝術影響
長江峽江號子是人與自然抗爭而又和諧共處的結果,已成為該地域人民中最富凝聚力、最具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具有持續認同感,是人們在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再創造的精神文化遺產。
藝術現狀
由於交通運輸工具和勞動方式的改變,且長江三峽已建壩蓄水,長江峽江號子因木船在峽江逐漸停用而隨之消亡。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巴東縣文化館、宜昌市伍家崗區文化館、宜昌市夷陵區文化館、秭歸縣文化館(縣文藝創作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長江峽江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宜昌記憶》:峽江號子,天籟之音承載的歷史重量 ,搜狐 , 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