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江三大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江三大廟

 

 

 

長江三大廟指的是: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武漢龍王廟。象徵着中華文明五千年積澱的文化、藝術和信仰,亦被文人雅士所稱頌。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

上海城隍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旅遊景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 漢口龍王廟,位於漢江與長江的交匯處的漢口岸,是武漢市一處旅遊景點,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

簡介

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與武漢龍王廟並稱"長江三大廟"。歷史上三廟並「雄」,它們以廟宇文化聞名於世,且各具特色。象徵着中華文明五千年積澱的文化、藝術和信仰,亦被文人雅士所稱頌。

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裡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南京夫子廟四毀五建,最後一次破壞於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廟修葺後已接待遊客一億多人,平日接待遊客在十萬人次以上,節假日均達三十餘萬人次上,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 [1]

上海城隍廟

隍廟簡介

上海市城隍廟(City God Temple of Shanghai),道教廟宇,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旅遊景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

武漢龍王廟

相比城隍、夫子二廟,龍王廟的歷史更久,故事更為傳奇。

據文字記載,大約在4300年前,長江漢水交匯處有一條龍,經常有過往船隻被其吞噬,這一帶被視為「鬼門關」,船家經過此處都要擺香案叩頭,並向江中扔雞、鴨、豬、羊等犧牲品,以求平安。到大禹治水時,白果老仙被派來降龍,將一四方金印壓在龍身上,使其永睡不醒。大禹離開時又將一鎮水神獸鎮江漢兩水。為了銘記大禹恩德,先民在江邊修建一廟,在寺廟神龕上供禹王,下供龍王。一龕供兩神,這是儒佛道觀絕無僅有的,此廟後稱龍王廟。

由於地理特殊,且鄰近漢正街集家嘴商業繁華地段,清代及至民國初期,龍王廟一帶商賈如雲,香火鼎盛。早在清乾隆年間這裡就被建為水碼頭,為當時著名的「漢口八碼頭」之一。清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里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昔日龍王廟碼頭的盛景:水果行聚集於此,飛閣凌空,貨物山積……在今天的龍王廟遺址處,仍珍藏着一塊石碑,上有「打扣巷碼頭」字樣,為1922年擴建龍王廟碼頭時複製、遺存於此地的一塊古碑。這裡也曾是專門生產布扣手工作坊和商鋪的聚集地,曾經的熱鬧和繁華可想而知。 到1930年,國民黨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悉數被拆。第二年,武漢發大水,水淹漢口城達兩月之久,死亡數萬人。從此,龍王廟僅剩一地名,有址無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