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坑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長坑鎮

所屬地區:福建省安溪縣

長坑鎮位於福建省安溪縣,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安溪縣參內鄉長坑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閩政文〔2020〕116號)撤銷長坑鄉,設置長卿鎮,以原長坑鄉的行政區域為長卿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長坑鎮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8公里,現有26個行政村,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128000人 [1]

目錄

簡介

長坑鎮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8公里,地處要衝,是內安溪的交通咽喉和商貿集散地,也是安溪縣規劃建設的四大中心市場、七大衛星集鎮之一。

地方特產

境內峰巒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適宜烏龍茶尢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長坑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 清道光年間,安溪長坑(時為泉州府金田鄉)王家高祖母徐雪娘,攜兒子王天來兒媳林謹,帶着大葉烏龍茶苗,從家鄉出發,渡台登島,來到台北直潭山上墾荒種茶,以為生計,繁衍生息,至王永慶一代,成為一代「經營之神」,傳為佳話。茶中良種大葉烏龍發源於同發山麓、名剎泰湖岩附近長坑鄉珊屏村

歷史沿革

長坑在隋唐朝代屬南安縣地,在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安溪始置小溪場時,則屬小溪場轄地,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置縣時隸屬清溪縣,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改「安溪」時,長坑一直屬安溪縣地,區劃為金田鄉還集裡(11、12都),沿用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還集裡析為還一、還二里,今長坑鄉屬還二里,一直沿用到1932年,全縣劃為6個區,開始設有「長坑區」,轄還一、還二、感德、常樂4個裡。 1936年7月,長坑區改為「第三區署」,領西南鎮、劍義鄉、感桃鄉、福珊鄉和藍進鄉。 1941年1月,第三區更名為「第二區」, 1942年4月,第二區改為「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月,長康區撤銷,屬「崇新區」所轄,同年10月崇新區撤銷,長坑設「長卿鎮」,而今的福春、水缸、珊屏、田中、三村等村屬福珊鄉,祥泉村屬藍進鄉。 1949年9月20日安溪縣城解放,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沿用中共地下游擊活動劃分區域,長坑設「長康區」,轄長卿鎮及藍進、福珊、多卿、潘桃等5個鄉鎮,同年12月長康區改為「第五區」,轄長卿鎮及尚卿、藍進、樂德鄉。 1950年4月,全縣區域調整,仍為「第五區」不變,轄長坑、劍斗、感德、翰卿、龍居、溫泉等6個鄉鎮,29個小鄉。 1952年7月全縣區域劃為14個區,長坑為「十一區」,轄13個鄉鎮。 1955年9月十一區改為「長坑區」,轄17個鄉,十四區改為「珊屏區」。 1956年6月,全縣12個區並為7個區,長坑區轄今長坑、藍田、祥華、感德、桃舟等25個鄉鎮。1958年2月,撤銷7個區公所,劃為28個鄉鎮,長坑設長坑鄉,轄6個小鄉。 1958年11月,取消鄉建制,全縣重新調整成立9個人民公社,長坑設「長坑人民公社」,轄今藍田、祥華、長坑40個大隊。 1961年8月,全縣區域再次調整,設8個區,長坑設「長坑區」,轄14個小公社。1965年4月,撤銷區建制,長坑區劃分為長坑、祥華2個公社,長坑公社轄30個大隊。 1981年11月,長坑公社析為長坑、藍田2個公社,長坑公社轄22個大隊。1984年7月實行政社分開,長坑公社改為「長坑鄉」,今轄有26個村、1個居民組、1個茶場。 2020年撤鄉設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