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坑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坑茶鄉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8公里,地處要衝,是內安溪的交通咽喉和商貿集散地,也是安溪縣規劃建設的四大中心市場、七大衛星集鎮之一。

全鄉現有26個行政村。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9216公頃,常住人口45087人 。

境內峰巒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適宜烏龍茶尢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長坑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1]

鄉鎮概況

長坑 地理條件優勢,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長坑茶葉久負盛名,國家級茶樹良種大葉烏龍就發源於此,產茶歷史悠久。

境內峰巒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空氣、土壤、水質不受污染,茶葉品質優良,是發展綠色茶葉食品的理想之地,十分適宜烏龍茶尤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長坑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

清道光年間,安溪長坑(時為泉州府金田鄉)王家高祖母徐雪娘,攜兒子王天來兒媳林謹,帶着大葉烏龍茶苗,從家鄉出發,渡台登島,來到台北直潭山上墾荒種茶,以為生計,繁衍生息,至王永慶一代,成為一代"經營之神",傳為佳話。茶中良種大葉烏龍發源於同發山麓、名剎泰湖岩附近長坑鄉珊屏村,已得到各方證實 。

作為安溪烏龍茶的主產區,長坑鐵觀音一直是安溪縣國家金獎產品"鳳山牌"鐵觀音的主要原料,受到國內外茶商的讚譽。除了茶葉外,長坑鄉農業還有眾多的名優特產。

由於長坑歷史上岩漿活動的積澱,花崗岩、高嶺土、泥炭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易於開採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長坑鄉發展經濟提供有力的後勁。長坑山明水秀,勝景天成,並保存眾多的文物古蹟。觀光茶園和生態農業已成為長坑茶鄉新的旅遊亮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點是長坑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長坑進入歷史發展新時期。尤其是幾年來,長坑鄉黨政領導抓住時代機遇,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大力開發農業綜合開發,

切實抓好以茶葉、畜牧、水果、林竹、食用菌生產為主的五大基地建設,走出具有山區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與此同時,以茶葉加工、傳統手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茶葉是長坑的支柱產業。為

此,長坑鄉積極做好茶文章,以茶為媒,以茶引商,以茶興鄉。鄉黨委政府一手科技興茶抓質量,一手市場興茶搞拓銷,

1999年以來,長坑鄉已舉辦多屆安溪縣"長坑杯"茶王賽,大大提高長坑茶葉的知名度。1999年長坑茶葉參加安溪香港茶王賽獲得銀、銅獎和優質獎,長坑茶葉走俏四方。

為了方便茶葉貿易,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長坑茶葉市場已建成投入使用。全鄉現有茶園近4萬畝(其中鐵觀音茶園2.5萬畝),已建成綠色鐵觀音茶葉基地1萬畝,年產茶3500噸,茶葉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茶業的發展也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並引起外商投資熱情。[2]

歷史沿革

長坑在隋唐朝代屬南安縣地,在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安溪始置小溪場時,則屬小溪場轄地,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置縣時隸屬清溪縣,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改"安溪"時,長坑一直屬安溪縣地,區劃為金田鄉還集裡(11、12都),

沿用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還集裡析為還一、還二里,今長坑鄉屬還二里,一直沿用到民國21年10月(1932年),全縣劃為6個區,開始設有"長坑區",轄還一、還二、感德、常樂4個裡。民國25年(1936年)7月,長坑區改為"第三區署",領西南鎮、劍義鄉、感桃鄉、福珊鄉和藍進鄉。

民國30年(1941年)1月,第三區更名為"第二區",民國31年(1942年)4月,第二區改為"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月,長康區撤銷,屬"崇新區"所轄,同年10月崇新區撤銷,長坑設"長卿鎮",而今的福春、水缸、珊屏、田中、三村等村屬福珊鄉,祥泉村屬藍進鄉。

1949年9月20日安溪縣城解放,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沿用中共地下游擊活動劃分區域,長坑設"長康區",轄長卿鎮及藍進、福珊、多卿、潘桃等5個鄉鎮,同年12月長康區改為"第五區",轄長卿鎮及尚卿、藍進、樂德鄉。1950年4月,全縣區域調整,仍為"第五區"不變,轄長坑、劍斗、感德、翰卿、龍居、溫泉等6個鄉鎮,29個小鄉。

1952年7月全縣區域劃為14個區,長坑為"十一區",轄13個鄉鎮。1955年9月十一區改為"長坑區",轄17個鄉,十四區改為"珊屏區"。1956年6月,全縣12個區並為7個區,長坑區轄今長坑、藍田、祥華、感德、桃舟等25個鄉鎮。1958年2月,撤銷7個區公所,劃為28個鄉鎮,長坑設長坑鄉,轄6個小鄉。1958年11月,取消鄉建制,全縣重新調整成立9個人民公社,長坑設"長坑人民公社",轄今藍田、祥華、長坑40個大隊。

1961年8月,全縣區域再次調整,設8個區,長坑設"長坑區",轄14個小公社。1965年4月,撤銷區建制,長坑區劃分為長坑、祥華2個公社,長坑公社轄30個大隊。1981年11月,長坑公社析為長坑、藍田2個公社,長坑公社轄22個大隊。1984年7月實行政社分開,長坑公社改為"長坑鄉",今轄有26個村、1個居民組、1個茶場。[3]

經濟發展

長坑鄉茶葉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大力調整優化茶葉結構,繼續圍繞"一線兩片"的整體規劃,打造長坑鄉茶葉基地、長坑鄉公路兩側茶葉基地示範茶葉的大格局。深入實施茶葉優質茶葉工程,落實現代化茶葉管理技術,實現茶葉生態化、設施現代化、管理規範化。加快省級旱作高效茶葉示範項目建設,按照在示範區內建設1茶葉基地茶葉的規劃,積極引進推廣茶葉價值品種500畝,初步形成長坑鄉公路兩側發展高效設施栽培茶葉的基本框架。搞好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

人文歷史

茶香鍾神秀,地靈毓人傑。唐宋以來,長坑就成為安溪著名的手工業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東南亞及非洲等地。這塊飄香的土地上人才輩出。如:為官廉潔、學問文章著稱於世的清朝進士官獻瑤,捐贈巨款支持孫中山進行革命的僑商官光厚......在現代,則有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火旺中將,國際知名電腦專家蘇聰穎,美國醫學生化專家陳志堅以及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局長陳樹林等。台塑大王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也祖籍長坑。

社會事業

長坑鄉注重統籌兼顧和協調並進,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步。始終加強計劃生育目標責任管理,強化基層基礎,優化服務手段,保持了一等水平。不斷加強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要集中力量落實校舍改造任務,切實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搞好教育師資改革。

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切實提高了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