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信秋詞五首 王昌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信秋詞五首
圖片來自搜狐網

長信秋詞五首是一組七言絕句,這五首詩以淒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這組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原文

王昌齡〔唐代〕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夢見君王覺後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創作背景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寫於何時亦難以確知。根據新舊唐書本傳及有關論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聖曆元年(698年)之間,卒年在至德二載(757年)前後。開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汜水縣尉。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簡析

  《長信秋詞五首》是一組七言絕句,這五首詩以淒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這組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