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鐐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鐐盎[ liào àng ] 白銀制的酒罈。[1]

[]

《新唐書·回鶻傳上》:「帝坐祕殿,陳十部樂,殿前設高坫,置朱提瓶其上,潛泉浮酒,自左閤通坫趾注之瓶,轉受百斛鐐盎, 回紇 數千人飲畢,尚不能半。」

回鶻(拼音:huí hú;維吾爾文:Uyghur),是中國少數民族部落。回鶻是維吾爾族祖先 ,由回紇改名而來 。回鶻人是遊牧民族地區最早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 [4]主要分布於新疆,在內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

漢文史料中「回紇」一詞來自古回紇文,回紇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其後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廣德元年(763年),英義可汗(牟羽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為回鶻汗國國教。貞元四年(788年),武義天親可汗上表請改稱回鶻,取「迴旋輕捷如鶻」之義。 元和三年(808年),保義可汗連續擊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邏祿,收復北庭、龜茲,疆域達到費爾干納,令唐代絲路交通重新打開。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瓦解,漠北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餘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以北一帶原有的回鶻結合 ,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冊封西遷回鶻龐特勤為懷建可汗,開啟了回鶻(畏兀兒維吾爾)嶄新歷史篇章。

回鶻汗國是奴隸制社會,人逐水草而居,汗國晚期依照粟特文創製回鶻文,也使用漢文。

回鶻汗國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和唐王朝保持着緊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回鶻人對於中國文化和中亞文化的發展都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