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鎮朔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鎮朔樓[1],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兩層通高15米,十分雄偉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介紹

鎮朔樓又名鼓樓。坐落在古城宣化區的中軸線上,南與拱極樓、北與清遠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宣化獨特的靚麗景觀。

鎮朔樓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修建干明代早期,歷史悠久,與當時大規模的城工同時興建。

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是宣府軍事衝要之地的標誌。

古姿猶存、風韻依然的鎮朔樓,向世人展示着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漢民族的古老文化。

1986年,國家文物局投資56萬元再次落架大修。

1996年,國務院公布鎮朔樓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歸入清遠樓。

同時,在城內建起鎮朔樓,《宣府新城之記》碑文中寫道:"即城東偏之中築崇台,建高樓,崇七間四丈七尺餘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級。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曉昏。"此碑豎立在鎮朔樓之側。

歷史

鎮朔樓得名於明永樂七年鎮守宣化府總兵官被封為"鎮朔將軍",該樓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且米,占地面積1052.3平方米。初建時南面塌頜日"鎮朔樓",北面有匾日"麗譙",取鎮靖高華之義。

樓上原置有報時漏刻鼓角,通報十二時辰,已不復存在。室內殿堂言矯.四周圍有迴廊。東西廊下保存有碑刻5幢,刻有如下碑文:明正統十一年(144年)《宣府新城之記》、明景泰二年(145年)《宣府新城重刻銘》、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郡修城記》、清同治"年(1865年)《重修郡城鎮朔樓碑記》、《重修鎮朔樓記》。

三塊碑文詳細記述了宣化城和鎮朔樓修建的歷史和維修的狀況,是後人了解宣化歷史的寶貴文獻資料。

外形

鎮朔樓上現存兩塊木製大匾。一塊是懸掛在樓南側的"鎮朔樓"大匾,長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樣複製的;另一塊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視塞北木蘭圍場,途經宣化時親筆手書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長6.6米,懸於樓北側。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大匾邊框雕刻出騰雲飛舞,狀態各異的出海蚊龍。圖案精美,刻工精細,加之蒼勁有力的"神京屏翰"4個大字,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價值

乾隆五年(1740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曾兩次修繕。清乾隆五年修後,南匾存舊,北匾改為"籌邊覽勝"。1986年,國家文物局投資56萬元再次落架大修。對瓦頂、梁架、裝修、地面、墩台、券洞進行全面修復,並且重新油飾彩繪。

重修後,鎮朔樓以古樸莊重的姿態再現世人。同時還複製了長2.2米、直徑1.5米的大鼓一面,置於樓上。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不僅成為古城宣化歷史的見證,而且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理想去處。古姿猶存、風韻依然的鎮朔樓,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參考來源

  1. 鎮朔樓, 花粉俱樂部 ,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