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鎮平縣盧醫鎮初級中學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鎮平縣盧醫鎮初級中學距縣城23公里,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寄宿[1]制學校。學校占地33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4904.22平方米,現有18個教學班、師生員工1200餘人。多年來,盧醫初中一直堅持——「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落實德育的引領作用,不斷探尋多元德育途徑,不斷豐富發展素質教育內涵,真抓實幹,以「立德樹人」為中心,「農耕鄉土」文化為引領,「黨的歷史教育」「環境文化」「勞動實踐教育」為依託,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和人文環境,把思想道德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修為,真正達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目錄

鄉土耕讀文化引領

盧醫初中認為,對鄉土耕讀文化的追尋,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放鬆和淨化,並獲得文化的歸屬感,樹立對鄉土文化的自信,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構成,決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廣度。

盧醫初中的鄉土耕讀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我從哪裡來,我來做什麼,從而理解、認同、尊重、熱愛鄉土耕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最終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力量,讓鄉土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

學校建設了高標準的「耕讀園」、耕讀文化展室,通過眾多版面、實物讓孩子們認知鄉土,從而愛我鄉土、愛我祖國,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努力學習!

學校試圖通過這一途徑,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標。

紅色教育為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着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範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盧醫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紅色元素,經過精心籌劃設計,學校在校內因地制宜建立了一處靚麗新穎的「紅星廣場」,以偉人精神為引領,以時間為線索,以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為載體,向師生們展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艱難卻輝煌的歷程,讓每一位師生路過此處都能受到黨建文化的薰陶,真正實現黨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青少年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思考中增進對黨的認識、對黨的感情,從而更加自覺地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帶團,依託「紅星廣場」,將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學校文化,在1100多名學生中營造知黨,信黨,頌黨,愛黨,跟黨走的濃厚氛圍,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通過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點滴浸潤、入腦入心,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環境文化益智、益德

盧醫初中的育人者認為校園環境文化是學生品德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影響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富於時代精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的習慣和生活作風養成、思想品德培養、世界觀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該校的追求是「學校無空地,處處都育人;學校無閒人,人人都育人;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

美麗優雅、清潔舒適、寬敞明亮、文化氛圍濃郁的校園環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生活感受,孩子們耳濡目染,會自覺去珍愛它,並樂於在這樣優美而富於教育情懷的校園環境中努力進取、茁壯成長。

今日盧醫初中美麗的環境意趣盎然、充滿生機,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勞動實踐拓展教育空間

近幾年,在學校「鄉土農耕文化」的強力薰陶下,孩子們對家鄉風土、對農耕傳承有了一些認識,但僅限於知農事,卻不懂農事,知勞動,卻不會勞動。

校委會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功能,堅定「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則,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主動從家長構建的溫室中走出來,利用自己的雙手來感知和創造,並親自收穫成果,享受豐收的喜悅。

經過整體規劃,把校園內操場東側的閒散土地改造成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根據所在位置及土質特點,共劃分為十八塊區域,每班負責一塊區域,實行班級掛牌責任管理制度,對責任田種植作物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承包到班,責任到人。

班主任負責帶領學生走進責任田,指導學生翻地播種、除草捉蟲、施肥澆水、採摘收穫等,學生們親自動手,認真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仔細填寫種植記錄,並在勞動實踐中習得了發現問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勞動實踐課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培養了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