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鋪地蜈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鋪地蜈蚣

中文名稱:鋪地蜈蚣

拉丁學名: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et Franco

別稱:垂穗石松、過山龍、筋骨草

界:植物界

科:石松科Lycopodiella Holub

屬:垂穗石松屬

性味歸經:甘,平。肝、脾、腎三經

鋪地蜈蚣中藥名。為石松科垂穗石松屬植物垂穗石松(Palhinhaeacernua(L.)Vase.etFranco)的全草。7~9月採收,去淨泥土雜質,曬乾。生長于山溪邊或林下蔭濕石上。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及華南、西南地區。味甘,性平。入肝、脾、腎三經。具有祛風濕、舒筋絡、活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風濕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風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損傷、湯火燙傷等病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鬚根白色。主莖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莖,長30~50厘米或更長。

葉稀疏,螺旋狀排列,通常向下彎曲,側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葉密生,線狀鑽形,長2~3毫米,全緣,通常向上彎曲。孢子囊穗單生於小枝頂端,矩圓形或圓柱形,長8~20毫米,帶黃色,常下垂;孢子葉覆瓦狀排列,闊卵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長睫毛;

孢子囊圓形,生於葉腋。孢子四面體球形,有網紋。[1]

植物種屬

石松科垂穗石松屬植物垂穗石松。

分布區域

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及華南、西南地區。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溪邊或林下蔭濕石上。

藥用價值

一、

功能:祛風濕,舒筋絡,活血,止血。

主治:風濕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風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損傷,湯火燙傷等病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鮮者30~60克)。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藥理作用: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為調和筋骨之藥。小兒煎水作湯浴,不生瘡毒、受濕癢。」

2、《貴州民間方藥集》:「鎮咳。又治風濕麻木。」

3、《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炎祛濕。治肝炎,黃疸,痢疾。」

4、《陸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風火眼痛,雞盲,鼠咬傷,吐血,衄血。」

5、《南寧市藥物志》:「祛瘀生新。治婦女經閉及虛寒咳嗽,腸胃寒痛。煎水洗盜汗及蕁麻疹。」

6、《江西中藥》:「舒筋活絡,利尿止血。內服用於風濕關節痛,風疹塊,黃疽,大便下血。外用燒存性研末,治湯火傷瘡。」

7、《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扭傷及雞爪風。」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調和筋骨:伸筋草莖葉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2、治虛癆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遺精:鋪地蜈蚣一兩,公豬小肚-個(去濁洗淨)。和水適量,燉二小時服。日服一次。連服三至五次。(《閩南民間草藥》)

3、治吐血:鋪地蜈蚣一兩。搗爛,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4、治肝炎,黃疸: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煎服,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5、治痢疾: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紅糖半兩。加水煎服,一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6、治蛇纏瘡:伸筋草焙乾研粉,加麻油、冰片調敷患處。(《浙江民

採收加工

7~9月採收,去淨泥土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乾燥莖葉,全體呈黃綠色。莖圓形,長約8~9厘米,具有幾稜線,分枝較多。莖上生有淡棕色圓形之根,細而堅。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有明顯之白色髓部。莖上密生細小披針形似鱗片之小葉。味苦。以色青、質淨者為佳。[2]

二、

拼音Pū Dì Wú Gōnɡ

別名筋骨草、小伸筋、過山龍(《植物名實圖考》),水杉(《植物學大辭典》),狗仔草(《廣州植物志》),獅子草、龍鬚草、舒筋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土木膠、貓子藤(《福建民間草藥》),石子藤、青筋草、松筋草(《廣西中獸醫藥植》),收雞草(《陸川本草》),蜈蚣草、山毛柏(《南寧市藥物志》),鳳凰伸筋(《江西中藥》),鹿角草(《閩南民間草藥》),伸筋草(《淅扛民間草藥》),立筋草(《四川中藥志》),寸金草、寸寸草(《重慶草藥》),合金草(《湖南藥物志》),龍角藤(《福建中草藥》)。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的全草。7~9月採收,去淨泥土雜質,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鬚根白色。主莖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莖,長30~50厘米或更長。葉稀疏,螺旋狀排列,通常向下彎弓,側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葉密生,線狀鑽形,長2~3毫米,全緣,通常向上彎曲。孢子囊穗單生於小枝頂端,矩圓形或圓柱形,長8~20毫米,帶黃色,常下垂;孢子葉覆瓦狀排列,闊卵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長睫毛;孢子囊圓形,生於葉腋。孢子四面體球形,有網紋。

生境分部生長于山溪邊或林下蔭濕石上。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及華南、西南地區。

性狀乾燥莖葉,全像呈黃綠色。莖圓形,長約8~9厘米,具有繳稜線,分枝較多。莖上生有淡棕色圓形之根,細而堅。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有明顯之白色髓部。莖上密生細小披針形似鱗片之小葉。味苦。以色青、質淨者為佳。

化學成分全草含垂石松鹼、羥基垂石松鹼、煙鹼等多種生物鹼,垂石松黃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類、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藥理作用全植物試管內能抑制某些細菌。在非洲,煎劑用以治療腹瀉、痢疾。

性味甘,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平。"

②《南寧市藥物志》:"辛,溫,無毒。"

③《重慶草藥》:"微苦帶澀,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肝、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舒筋絡,活血,止血。治風濕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風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損傷,湯、火燙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為調和筋骨之藥。小兒煎水作湯浴,不生瘡毒、受濕癢。"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鎮咳。又治風濕麻木。"

③《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炎祛濕。治肝炎,黃疸,痢疾。"

④《陸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風火眼痛,雞盲,鼠咬傷,吐血,衄血。"

⑤《南寧市藥物志》:"祛瘀生新。治婦女經閉及虛寒咳嗽,腸胃寒痛。煎水洗盜汗及蕁麻疹。"

⑥《江西中藥》:"舒筋活絡,利尿止血。內服用於風濕關節痛,風疹塊,黃疽,大便下血。外用燒存性研末,治湯火傷瘡。"

⑦《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扭傷及雞爪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忌服。

複方

①治跌打損傷,調和筋骨:伸筋草莖葉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虛癆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遺精:鋪地蜈蚣一兩,公豬小肚-個(去濁洗淨)。和水適量,燉二小時服。日服一次。連服三至五次。(《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吐血:鋪地蜈蚣一兩。搗爛,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肝炎,黃疸: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煎服,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痢疾: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紅糖半兩。加水煎服,一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蛇纏瘡:伸筋草焙乾研粉,加麻油、冰片調敷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⑦治小便不利、夢遺失精:鮮鋪地蝸蜈蚣一兩,鮮海金沙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備註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本品與同屬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稱伸筋草,並同等使用。參見"石松"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鋪地蜈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鋪地蜈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鋪地蜈蚣,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