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骨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銅骨七,中藥名。為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西南銀蓮花AnemonedavidiiFranch.的根莖。植物西南銀蓮花,分布於我國西藏東部(墨脫,海拔2300米)、雲南西北部(大理以北,2500~3500米)、四川(1700~2700米)、貴州(凱里,950米)、湖南西北部(桑植)、湖北西部。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腰肌勞損。[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銅骨七
漢語拼音:Tónɡ Gǔ Qī
別名:白接骨連、紅接骨連、戛戛羊、餓老虎、鑽骨風《貴州草藥》,疔藥、血烏《四川常用中草藥》,棉絮頭《貴州藥用植物目錄》
性味歸經:味微苦,性溫。入肺、肝、脾、腎經
毒性:小毒(《毒藥本草》)
功能: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腰肌勞損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銅骨七
拼音名:Tónɡ Gǔ Qī
別名: 白接骨連、紅接骨連、戛戛羊、餓老虎、鑽骨鳳、 疔藥、血烏、棉絮頭
英文名: Rhizome of david Anemo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mone davidii Franch.[A.stolonifera Maxim.var.davidii(Franch.)Finet et Gagnep.]
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西南銀蓮花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春、夏、秋季採收,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50-3500m的山谷林中、竹林中或溝邊較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西藏東部。
原形態
西南銀蓮花,多年生草本,20-55cm。根莖橫生,直徑6-10mm,節間短。基生葉1-3,有時早枯,不存在;葉柄長13-37cm,無毛或上部有疏毛;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心狀五角形,長6-10cm,3全裂,全裂片有短柄或無柄,中央全裂片3深裂,邊緣有不規則小裂片或粗齒,側生全裂片不等2-3深裂或淺裂,邊緣有鋸齒,兩面疏被短毛。花葶直立;苞片3,輪生,葉狀,有柄;花梗1-3,長5-17cm,被短柔毛;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白色,倒卵形,長1-3.8cm,寬0.6-2.1cm,下面有疏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長的1/4;心皮45-70,無毛,花柱短,柱頭小,近球形,瘦果卵球形,長約2.5mm。花期5-6月,果期6-8月。
性狀
- 1.性狀鑑別: 根莖錐狀橢圓形或近條形,少數呈團塊狀,稍彎曲,長3-10cm,直徑1-2.5cm,表面棕褐色,有皺褶,環節較密集,有的不甚明顯,周圍着生多數細長鬚根或圓形根痕;頂端有乾枯的葉基及莖基,其周圍密生灰白色茸毛。質堅實,斷面黃棕色,不甚平坦。氣微,味苦。
- 2.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有的可見表皮毛。皮層較寬,最外為後生皮層,外側有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或與少數纖維束相間排列。維管束外韌型,約20個,環列;韌皮部狹窄;形成層微波狀;木質部導管不發達,射線寬闊。髓部大。本品薄壁細胞充滿形或類圓形澱粉粒,直徑3-5μm。
歸經
肺;肝;脾;腎經
性味
苦;溫
注意
《四川常用中草藥》:「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祛瘀。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腰肌勞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複方
- ①治口瘡:白接骨連根適量,研未調菜油搽患處。
- ②治坐板瘡:白接骨連葉,搗爛搽患處。
- ③治外傷:白接骨連葉,搗絨敷傷口。(選方出《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 1.《貴州草藥》:消腫毒,接骨,止血,生肌。
- 2.《四川常用中草藥》:鎮痛,活血。治虛勞內傷,跌打損傷,風濕痛。[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