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錢達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山·錢達爾( Krishan Chandar ,1914 -1977),印度烏爾都語作家。著有長、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童話等幾十種。 出生於印度克什米爾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時間在克什米爾度過。錢達爾25歲左右開始正式從事寫作,1937年末在《信使》、《北方評論》等刊物任編輯。1939至1943年在全印廣播電台任導演。後到夏里瑪電影公司工作。長期住在孟買作。曾任全印進步作家協會總書記,也是一位保衛和平的積極戰士,擔任過世界和平理事會的理事。

主要作品

作家以短篇小說最為著名,共寫了400多篇短篇小說,匯集成22部集子。

短篇小說集《我們是野蠻人》(1947年)、《眺望》、《我等着你》、《空中樓閣》《漁網》、《月圓之夜》、《我不能死》、《失敗》、

短篇小說《三個流氓》、《大梵的兒子》、《無花果樹》和《紅心王后》等。

童話:《倒長的樹》、《一頭驢子的自述》。

電影劇本:《心聲》、《客棧之外》。

中篇小說《當田野甦醒的時候》。

小說:《想象的魔力》、《人生轉折點》、《心中的谷地沉睡了》、《道路是迂迴的》等。[1]

作品賞析

早期作品富於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後趨向冷靜的現實主義。

《失敗》錢達爾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兩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悲劇。小說歌頌了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美好願望。描寫了夏姆這一追求自由平等的叛逆者的形象, 生動地描繪了克什米爾的美麗風光和迷人的田園景色。作品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僅未損害優美的情景描寫,反而更加鮮明地襯托出嚴峻的現實。

《慈善家》(1944,中譯名為《我不能死》),是一部著名的諷刺性中篇小說,取材於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由於糧價迅猛上漲,地主和高利貸者逼迫農民把所有的糧食都用來繳納地租和高利貸,以便囤積居奇,牟取暴利,以致於到處是求乞的人群,遍地是餓莩。僅孟加拉邦,就有400萬人死於飢餓。側面描繪了這場令人恐怖的災荒,揭露了帝國主義和「高等印度人」的醜惡嘴臉,反映了印度民族的悲憤和仇恨。這部小說用諷刺手法,這部小說的發表提高了他在印度文學界的地位,是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標誌。

《馬哈勒米橋》短篇小說,寫橋的右邊是一座賽馬場,而橋的左邊則是貧民區。在橋的左邊,曬着6條破爛的紗麗,每一條紗麗的主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史。這個故事說明印度獨立之後,普通下層人民並沒有享受到獨立的好處。小說的結尾,作者號召人們走向橋的左邊,到人民中去,為他們擺脫苦難而努力。是一篇描寫社會下層人民生活苦難的優秀作品。

《北夏華快車》短篇小說(1948),這篇小說以火車的獨白形式,敘述了自己的見聞:一次200多個難民,被伊斯蘭教徒槍殺了,屍體堆在月台上,鮮血流到路基,連鐵軌好像也被漂起來了。在印度教徒居住區,伊斯蘭教徒卻又整批地遭到殺害。作者借火車之口,憤怒地指出「那一幫領袖連同他們的子子弟弟,真該受到千萬人的咒罵。他們把這片美麗、英雄、光榮的土地撕成一片恥辱、欺詐、血腥的髒土,他們使這片土地和靈魂染上了梅毒,使它的身上充滿了殺人、放火、強姦的病菌。」

《想象的魔力》短篇小說集,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反映了克什米爾秀麗的景色和恬靜的生活,也表現了對被壓迫者的同情。 短篇小說集《我們是野蠻人》(1947年)以1947年印巴分治前後所發生的一場宗教派別流血衝突事件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這一歷史悲劇,揭示了殖民主義統治是導致這場悲劇的根源。

《花是紅的》短篇小說(1954),寫的是孟買紗廠的工人為反抗壓迫和剝削,開展了罷工鬥爭,一個死難工人的兒子,12歲的瞎子也參加了遊行,他手拿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反動軍警血腥鎮壓工人的反抗,瞎眼小孩被殺死了,但紅旗並沒有倒。小說寫道:「儘管反動派把瞎眼孩子槍殺了。但是,他的鮮血卻一定會開出紅的花,自由的花,幸福的花。」是一篇描寫工人反抗的優秀作品。

《流浪戀人》長篇小說,創作於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錢達爾在繼續保持以前創作的社會批判精神的基礎上,融會了大膽奇特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故事,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50年代中期發表的,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反映了印度獨立後農民的貧困和城市貧民的艱難生活,揭示了兩極分化的社會現實。小說中主人公的性格鮮明,傳奇式的情節引人入勝。

《一個少女和一千個求婚者》中篇,作於50年代末,反映印度婦女不幸命運,表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錢鏡》和《一頭驢子的自述》60年代初,中篇小說,都採用擬人化手法,以貌似荒誕不經的情節揭露批判社會。

60年代後期,他的創作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優秀作品不多,社會批判意識減弱。《末班汽車》是他晚年較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圍繞着車上乘客太多,誰該下車的問題,展開情節,頌揚了鐵路工人顧全大局,鄙視自私的高尚品質。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剝削制度的罪惡,對壓迫者給予無情的諷刺和鞭撻,對被壓迫者寄以深切的同情,從多方面反映了工人的罷工鬥爭和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成為號召人民為和平,正義而戰鬥的號角。

《倒長的樹》是錢達爾的一部著名童話,故事充滿豐富,奇特的想象,富有濃郁的東方文學特色,同時又有較深的思想蘊含,作品已被譯成6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我國也產生了較大影響。[2]


參考資料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