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錢端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錢端禮
 

字 號 :字處和,號松窗道人

官 職 :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追 贈 :銀青光祿大夫

諡 號 :忠肅

出 生 地 :杭州臨安

所處朝代 :南宋

出生時間 :1109年

去世時間 :1177年

主要成就 :設立史無前例的紙幣發行機構「行在會子務」

錢端禮(1109—1177年)字處和,號松窗道人,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徙居台州臨海。

  • 吳越王錢俶六世孫,榮國公錢忱之子,後以蔭入仕,紹興三年(1133年),添差通判台州,累遷知臨安府。
  • 紹興三十一年(1161)權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二月,設立史無前例的紙幣發行機構「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種。
  • 隆興二年(1164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 乾道四年(1168),起知寧國府。女為皇長子鄧王夫人,鄧王立為太子,乾道元年(1165)引嫌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卒葬天台縣護國寺北山之麓。有子錢簹。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錢端禮,字處和,臨安府臨安人。父忱,瀘川軍節度使。端禮以恩補官。紹興間,通判明州,加直秘閣,累遷右文殿修撰,仕外服有聲。高宗材之,知臨安府。

御史中丞汪澈論版曹闕官,當遴選,權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端禮嘗建明用楮為幣,於是專委經畫,分為六務,出納皆有法,幾月易錢數百萬。

孝宗銳意恢復,詔張浚出師。會符離稍失利,湯思退遂倡和議,端禮奏:「有用兵之名,無用兵之實,賈怨生事,無益於國。」思退大喜,奏除戶部侍郎。未幾,兼吏部。端禮與戶部尚書韓仲通同對,論經費,奏:「所入有限,兵食日增,更有調發,不易支吾。」上云:「須恢復中原,財賦自足。」仲通奏:「恢復未可必,且經度目前所用。」端禮奏:「仲通言是,乞採納。」

思退與張浚議和戰不決,浚方主戰,上意甚向之。思退詭求去,端禮請對乞留,又奏:「兵者兇器,願以符離之潰為戒,早決國是,為社稷至計。」於是思退復留,命浚行邊,還戍兵,罷招納。以端禮充淮東宣諭使,王之望使淮西,端禮入奏:「兩淮名曰備守,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有用兵不勝,僥倖行險,輕躁出師,大喪師徒者,必勝之說果如此,皆誤國明甚。」端禮既以是詆浚,右正言尹穡亦劾浚,罷都督,自此議論歸一矣。

端禮至淮還,極言守備疏略,恐召金兵,宜早定和議。遂除吏部侍郎,再往淮上,驛疏言:「遣使、發兵當並行,使以盡其禮,兵以防其變,不必待金書至而後遣使。」書中或有見脅之語,不若先遣以釋其疑,於計為得。」上云:「端禮所奏未是。」思退傳旨撤海、泗二州戍兵,語在《思退傳》。

金帥仆散忠義分兵入,上意中悔,令思退都督江、淮軍馬,端禮試兵部尚書,參贊軍事。思退畏怯不行,端禮赴闕,上曰:「前後廷臣議論,獨卿不變。」兼戶部尚書,俄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上嘗問:「欲遣楊由義持金帥書,而辭行甚力,誰可遣?」端禮請以王抃行,俾與金帥議,許割商、秦地,歸被俘人,惟叛亡者不與,余誓目略同紹興,世為叔侄之國,減銀絹五萬,易歲貢為歲幣。及抃還,上見書,金皆聽許。端禮讚上如其式報之:「謀國當思遠圖,如與之和,則我得休息以修內治,若為忿兵,未見其可。」抃遂行。諜報北軍已回,端禮以和議既定,乞降詔。除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時久不置相,端禮以首參窺相位甚急。皇長子鄧王夫人,端禮女也,殿中侍御史唐堯封論端禮帝姻,不可任執政,不報,遷太常少卿。館閣士相與上疏排端禮,皆坐絀。刑部侍郎王茀陰附端禮,建為「國是」之說以助其勢。吏部侍郎陳俊卿抗疏,力詆其罪,且謂本朝無以戚屬為相,此懼不可為子孫法。逮進讀《寶訓》,適及外戚,因言:「祖宗家法,外戚不與政,最有深意,陛下所宜守。」上納其言。端禮憾之,出俊卿知建寧府。

鄧王夫人生子,太上甚喜。先兩月,恭王夫人李氏亦生子,於是恭王府直講王淮白端禮云:「恭王夫人子是為皇長嫡孫。」端禮不懌,翌日奏:「嫡庶具載《禮經》,講官當以正論輔導,不應為此邪說。」遂指淮傾邪不正,與外任。鄧王立為太子,端禮引嫌,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德壽宮兼侍讀,改提舉洞霄宮。起知寧國府,移紹興,進觀文殿學士。

端禮籍人財產至六十萬緡,有詣闕陳訴者,上聞之,與舊祠。侍御史范仲芑劾端禮貪暴不悛,降職一等。淳熙四年八月,復元職。薨,贈銀青光祿大夫,後諡忠肅。孫象祖,嘉定元年為左丞相,自有傳。

作品欣賞

【題米元暉瀟湘圖】

畫手自高前輩,雲山已屬吾曹。

若會瀟湘物色,便當醉讀離騷。

【題瑞岩大澤塘】

塵纓久欲濯滄浪,今日來游大澤塘。

水似我心心似水,更無一事可商量。

【留題授上人曲肱齋】

架屋貼山最上頭,曲肱打睡百無憂。

雲容獻狀留殘雨,海月橫陳有去舟。

閒里琴書緣好客,向來鐘鼓不驚鷗。

會將一滴曹溪水,洗盡胸中萬斛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