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鋼琴之王的寬容之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鋼琴之王的寬容之舉,名人故事。[1]

原圖鏈接李斯特

故事內容 

在音樂界。李斯特的大名幾乎無人不曉,這位浪漫藝術大師的演奏技巧、彈琴藝術似乎具有一種魔力。他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還有其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因此他得到了「鋼琴之王」的美稱。同時他又是一位才能卓著的作曲家,創造了交響詩體裁,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風格。創作有著名的《浮士德交響樂》《匈牙利狂想曲》《但丁神曲》等。

鋼琴之王的寬容之舉他六歲起學習鋼琴,曾師從於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十一歲時舉行了演奏會,轟動了維也納的音樂界。一次,在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魅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天賦還有自身的勤奮成就了一代音樂大師,可就是這樣一位集萬千寵愛的音樂界天才,當面對普通民眾時並不是恃才孤傲。而是以一種平和寬容之心對待。

功成名就的他一天路過德國的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裡一位鋼琴師將要舉行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鋼琴演奏會的女鋼琴師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鋼琴師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師是一個青年人,見到李斯特,大驚失色,渾身顫抖,臉色蒼白,好半天才抽泣着述說了自己艱苦的孤兒身世,冒充李斯特的學生完全是為了生計。她跪在李斯特面前,請求寬恕。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把姑娘扶起來,和藹地對她說:「讓我們來看看有沒有可以補救的辦法。」姑娘看李斯特這麼和藹可親,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李斯特要她把晚間演奏的曲子彈一遍給他聽,並且邊聽邊給以指點。

女鋼琴師感覺到李斯特的平易近人消除了她的緊張和恐懼,帶着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然後,李斯特微笑着對女鋼琴師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一席話令女鋼琴師感動萬分。最後李斯特爽快地說:「晚上你大膽地上台演奏吧!現在你已經是我的學生了。為了證明這一點,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增加一個節目,是由你的老師——我,為我的學生演奏的。」

音樂會如期舉行。臨近結束的時候,聽眾突然歡呼起來,原來,彈奏最後一支曲子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李斯特。

李斯特寬容別人。不計別人過錯,使自己和別人都得到快樂,同時也為自己贏得別人的尊重。大師之所以是大師,除了專業領域的技藝精湛之外,還有一分做人的寬容。

與人交往。寬容是一種高貴的道德品質。是心靈的成熟。同樣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寬容大度之人,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可敬、可佩,樂於與人接近,願意與其共事,心折氣服,感嘆心悅。

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而後人正是將李斯特與法國作家雨果並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可見在思想上兩位大師的心是相通的。正是這樣一種心胸、一種風度、一種魅力,「鋼琴之王」才得到了無數樂迷的敬仰與愛戴,成就一世美名。

視頻 

【天才簡史】鋼琴之王李斯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