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鈣質結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鈣質結核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鈣質結核主要是由碳酸鈣組成的結核狀自生沉積物,又名碳酸鹽結核或石灰結核。 鈣質結核層的形成與氣候因素有關,一般在半乾旱地區的平原或低地由蒸發或淋濾作用形成,也有機械沉積的原生構造,其形成機制受水動力的控制。 一般是在降雨量有限的地區形成,是一種重要的氣候標誌。

鈣質結核為一種化學成因的沉積構造,成分以泥晶、微晶方解石為主,少量粉砂質和泥鐵質,大小不均勻,形態多樣,與圍岩呈突變或漸變關係。

鈣質結核的成分

鈣質結核的大量分布是鈣質結核土的重要特徵。結核個體的粒徑大小不一,最小的不足1cm,大的可達30cm以上,但5~10cm左右的最為常見。綜合鈣質結核的發育程度、化學組分和外表形態,可將其分成雛形鈣質結核、完形鈣質結核和鈣質硬磐,具體關係見表所列。

從表可以看出,鈣質結核中含有相當豐富的碳酸鹽,高者可達68.3%,低者亦有31.39%。其中碳酸鈣成分占絕對優勢,可占到碳酸鹽總量的97%以上,此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碳酸鎂和碳酸鍶。鈣質結核的發育程度以及碳酸鹽、碳酸鈣和氧化鈣含量隨着結核年齡的增加而遞增。

雛形鈣質結核呈塊狀,與周圍土體漸次過度。薄片觀察表明,它主要由泥晶質碳酸鹽和少量微亮晶質碳酸鹽膠結而成,並且結核中通常嵌埋有較多的土壤碎屑物質以及大小為0.01~0.1mm的石英、長石、雲母碎片。

完形鈣質結核以姜狀和不規則的球狀為主,由於固結、硬化成形,而硬度較大;它由微亮晶質和亮晶質的碳酸鹽,以及大小約0.005mm的方解石膠結而成,某些結核中,石英和長石的質量分數可達20%;結核中的一些大孔隙通常為方解石填充,呈晶管狀或晶囊狀;鐵錳質浸染斑較多,還嵌有不少的鐵錳結核;內部結構一般由不同色調、成分和結構的圈層組成,圈層顏色內深外淺;結晶程度內好外差;質地內密外疏;圈層多圍繞某個核心由內向外同心層生長,其核心多由碎屑顆粒(如砂粒、岩屑)、礦物晶體、蝸牛化石等組成。

鈣質硬磐是由泥晶質或微亮晶質的碳酸鹽、土、沙,甚至動物化石膠結固化而成,體積較大,內部結構質地較均一,固結和結晶程度較差,且具有個體愈大結晶程度愈差的特點;橫斷面有較平整的礫狀斷口,顏色呈灰白-灰褐色,長軸呈近似水平排列。

鈣質結核的類型

通過系統觀察研究區內不同地區、不同層位的鈣質結核的外觀特徵及切片,可將其內部結構大致分為2類:

(1)均質結構,其結構特徵是質地均一,含大量泥質、粉砂質及砂質的碎屑顆粒,分選及磨圓程度較差,呈次稜角狀,為碳酸鈣呈泥晶質或微亮晶質的基底式膠結,固結和結晶程度較差,呈塊狀構造;多為鈣質硬磐和雛形結核,且兩者又因不同的碳酸鈣含量和膠結程度而表現出迥異的工程性質。

(2)同心結構,其核心多為分選及磨圓程度較好的顆粒物質,且以此為中心呈環帶狀向外生長;由於碳酸鈣及鐵錳質含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結構特徵,大致顏色內深外淺,結晶程度內好外差,質地內密外疏;不同層次的結構特徵反映了不同形成環境的變化;完形鈣質結核多為此種形式,在土層中呈分散狀分布,為淮北平原最為常見的形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