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釣魚(王育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釣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釣魚》中國當代作家王育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釣魚

釣魚?你哪裡能靜得下來?給朋友們一說他們都笑了,噓~這次是真的去釣魚了。

一路上我都很興奮,撲面而來的習習涼風,田間層層疊疊的色彩,翠綠的,黃燦燦的,隱約間還能看到紅的,粉的,白的各色小野花,湛藍的天空里飄着大朵大朵的白雲,水綠幽幽的讓人感覺到無限的清涼。總覺得心裡塵埃就在這一瞬間全部洗滌乾淨。

我們各自坐在自己的魚竿旁邊等着魚兒上鈎,也不交談,欣賞着這醉人的風景,仰起頭深深呼吸,滌盡心靈里的污濁,時而只是靜靜的望着魚竿發呆,偶爾走神想着平日裡思考不通的問題,或許真的是處在開闊的壞境,人的心境也豁然開朗,不禁吟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想我們是釣者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有經驗的垂釣者,他看我心神不定,就告訴我:要穩,只須盯着魚浮。

我觀摩了一會,只見他釣魚時,沉寂成雕塑般的定力,除了偶爾與我說幾句話,目光一直就盯在魚浮上。我忍不住偷笑,釣魚何須如此認真

思緒飛揚之際,魚漂上下沉浮,細細的漁線也隨之搖曳,貌似魚兒上鈎啦,心裡一緊,既是緊張又是激動,恍惚間竟然忘了收魚竿,待到提起魚竿之時,魚鈎上空無一物,連同掛好的魚餌也被魚兒騙了去,失望之餘,暗暗呢喃,原來機會轉瞬即逝,一旦錯過只能重頭再等。

猛然看見魚漂點動了兩下,便慢慢沉下去了。魚兒咬鈎了,我連忙抓杆提線,魚兒順勢就來到我的眼前,看魚兒在魚鈎上拚命掙扎,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突然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助,我居然忘記了自己從來都不敢抓這些鮮活的生靈,哪怕是一隻螞蟻,我試着伸手,慢慢靠近它,試圖去抓住它,魚兒又一次掙扎躍起,我嚇的尖叫一聲,還是不敢去抓,就這麼徘徊幾次,魚兒居然掙脫了魚鈎,幾次跳躍,幾次翻滾,又落入水中,我也釋然起來,魚兒,你是幸運的啦,剛好遇到我的仁慈。

於是再拋出釣鈎的瞬間,我開始心存驚悚,我難以克服自己,我忍受不了鋒利的魚鈎掛住魚兒嘴唇時是何等的痛苦和煎熬,而且這種痛苦和煎熬卻正是因為我在釣鈎上放上了魚鉺。魚鉺是一種可怕的誘惑,那些飢腸轆轆到處覓食的魚兒,是經不起這種溫柔而又致命的東西引誘的,正像我們千奇百怪的人類一樣。人性的弱點就是所謂的欲望,有了這樣或那樣的諸多欲望,就會身不由己地陷入污濁和泥淖中,我居然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用來和如此弱小的魚兒抗衡,突然覺得自己不過如此的渺小。不免懊悔不已。

如此心思,註定我這次的垂釣可能要空手而歸,放下去的是釣鉺,拉上來的還是釣鉺;放下去的是魚竿,拉上來的是長長的釣線。看到他們左呼右歡的搶魚聲,我心存些許失落,找不到成就感,連一條如此弱小的魚兒都釣不到,怎麼立足呢,於是又期待着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上,有一條屬於我的魚兒,又忍不住掛上魚餌拋進了水面。

又一條魚兒上鈎了,我心中悸動起來,鼓足勇氣,剛才已經放生了5條魚兒了,這次一定抓到一條,呵,這條魚還真是精神,瘋狂的跳躍,我把魚兒甩到了岸邊,魚兒掙脫了魚鈎,在地面上跳躍,我丟掉魚竿,匆忙起身,擋住魚兒竄入水中的去路,拿起毛巾,蓋住魚身,魚兒一陣掙扎,還是掙脫了毛巾,又跳躍在地面上,我屏住呼吸,又一個健步,竄到魚兒跟前,伸手抓住了魚兒,天呢,我居然抓住它了,那一刻,我忘記了膽怯,忘記了猶豫,忘記了自己,只是想盡一切辦法,把魚兒抓住,於是我有了第一條屬於我釣到的魚兒。

平靜一會,再平靜一會,依然對剛才的場景有所感觸,恍惚中覺得我就是那條魚,那條渺小無助的魚,曾經努力過,曾經爭取過,還是沒有經得起誘惑,最後掙扎的遍體鱗傷,沒有了出路。

釣魚,魚因貪慾食餌,往往上鈎;生活中,人貪魚或欲者,往往會跌倒,甚至會喪命。人與魚,在欲望面前,何其相似?

大凡獨處一室者,時間久了,就特別容易無端生出些是非,而那些在陰暗的角落裡殫精竭慮、搜腸刮肚、苦苦思索出來的所謂事兒,往往利己者多,損人者多。所以,我覺得,垂釣必不同於獨處一室,不遮不掩、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為妙,就像我們的為人處事。

我以為垂釣不僅僅是一項運動,也是一種心理治療,遠離城市的喧囂、污濁的空氣,豁然寬闊的空間讓人的心靈開朗舒暢、怡性養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是一種謀略,學會了垂釣,便學會了做人,學會了處事。垂釣之人人靜、心靜、境靜。垂釣就是一次等待與希望的過程。這也是對人生的總結,就如大仲馬借基督山伯爵之口說的那樣:「人類的一切都包含在『等待』和『希望』中。」而垂釣就好比對人生這一過程的演繹。水裡的魚時時刻刻可能上鈎,而你能做的便是不動,做好準備等待機遇。把握好了機遇,人生海洋里的大魚就能上鈎。釣的是思想,釣的是時機,釣的是韜光養晦的策略。

我反反覆覆的沉澱着自己的思想,如果不能走出陰霾,就不能克服自己,如果不能走出世俗,就不能擺脫爭鬥,如果不能遠離人群,就不能找回自己。浮浮沉沉的人世間,我依然可以疾書快筆的寫作,依然可以肆無忌憚的歌唱,依然可以旁若無人的垂釣。依然可以大聲的說——我還是我,足矣。

鋼化的城市已經觸痛了我的靈魂,卸甲歸田,回歸自然,給心靈找個接地氣的港灣,山水之間,溪頭田間,清風拂面,楊柳成蔭,可以垂釣,可以談天,無案牘之勞作,無經商之擾心,淨化思緒,真情釋然,幾十年的人生到底託付在怎樣的天地間,生存和生活如何的區分,我似乎在尋找,又似乎找到了答案……[1]

作者簡介

王育紅,出生於1976年,熱愛文學。1996年6月畢業於山東經濟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