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錢本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錢本草 唐·張說

這是唐朝一位著名文人張說的奇文,自古可以稱得上奇文的,要麼是思路之奇,邏輯有異於一般常人;要麼是立論獨到,觀點新穎。本文兼而有之。[1]

千古奇文

系唐朝張說仿古傳《神農本草經》體式撰寫的一篇文章。

《錢本草》:188個字說透錢應該怎麼用。[2]

自從【錢】它伴隨著商品交換而來到世間之後,幾乎人人都知道它,然而,真正認識它的人,為數卻不甚多。

古往今來,因為沒有錢而困頓終生的人,無計其數;因為有錢而終生困頓的,也大有人在。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程度不同地嘗受過金錢的賞與罰,也都嘗受過金錢的酸甜苦辣。錢能助人,錢亦能傷人,這是幾乎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然而,在金錢面前究竟應該如何做人,卻是人們未必都懂得的。張說此文,對人們認識金錢,也對人們認識金錢面前的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3]

原文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鍊,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作者

張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歷仕四朝,三次拜相,三次被貶。張說文采昭彰,統領文壇三十年,被譽為文宗,時有「大手筆「之稱謂,但為官時好物貪財,排斥異己,和同僚關係不和睦。[4]

晚年被貶到岳陽為官,這時張說才有所醒悟,自己宦海沉浮四十餘年,事業可謂一帆風順,青雲直上,卻為了財物和金錢栽了個大跟頭,為人所鄙視。他終於認識到人離不開金錢,但金錢也能害人,於是就寫下了奇文《錢本草》。

弦外之音

古今中外,寫錢論錢的文章難計其數,而將錢納入「本草」序列,以藥論錢者,張說之外,尚未另見。

把錢假設成藥,用解析「藥性」的方法來剖析「錢性」,這樣,便把一篇很可能枯燥乏味的論文寫活了。

張說將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皆已化作「弦外之音」,因此,就引導讀者在閱讀此文時要細細捉摸,認真品味,稍一疏忽,就難得個中真諦。作者這樣寫是在故弄玄虛嗎?不是的。追求新穎奇妙,別開生面,企望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當是作者苦心之所在。

這位被時人稱道為「燕許大手筆」之一的張說,為文一向講實用,重風骨。

此文,即是一篇諷刺色彩極強的小品文。[5]

譯文

「錢,味甜,性熱有毒,卻能預防衰老,駐容養顏。可以治療飢餓寒冷,解決困難,效果明顯。可以有利於國家和百姓,可以污損賢達,只是害怕清廉。貪婪之人服用以不過分為好,如果過度,則冷熱不均,引發霍亂。這味藥,沒有固定的採摘時節,無理採摘的使人精神損傷。如果只積攢不發散,會有水火盜賊等災難。如果只發散不積攢,會有饑寒困頓等禍患。一積攢一發散稱為道,不把他當作珍寶稱為德,取得給予適宜稱為義,使用正當稱為禮,接濟大眾稱為仁,支出有度稱為信,得不傷己稱為智,用這七種方法精鍊此藥,才可以長久地服用他。可以使人長壽,如果不這麼服用,則會智力減弱精神損傷,這點需要特別注意」。[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