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陵懷古·懷鄉訪古事悠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金陵懷古·懷鄉訪古事悠悠》是北宋宰相、文學家王珪的作品之一。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是北宋中後期政壇上一位重要的大臣,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典內外製十八年,為相十六載。仁宗、英宗時期的王珪,積極參與朝廷集議,在詳定郊廟禮儀、參與處理仁宗後事以及濮議之爭中,維護傳統禮制,盡職盡責,敢於擔當。他受命接待遼使、出使遼國,出色完成任務,贏得仁宗的讚賞。英宗之立中,王珪更是承受宰相的質疑,堅持面奉聖旨,被時人稱為「真學士也」。這一時期的王珪有膽識有原則、頗有氣魄。神宗初期,朝堂上關於是否變法的爭論日益激烈,王珪政治態度趨于謹慎,承擔起調和變法派與反變法派之間的矛盾,對維護朝政安穩發揮了重要作用[1]

金陵懷古·懷鄉訪古事悠悠

作者生平

北宋王珪,字禹玉,公元1019年出生於成都華陽。王珪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王珪年少時跟隨叔父一起遷居到舒州,就是現在的安徽潛山縣,因此王珪的後人也就都成為了舒州人。

王珪天資過人,自己又勤奮刻苦,因此常常在落筆之時語出驚人。公元1042年,王珪高中進士,被派到揚州擔任通判一職。之後被召入京城後,在集賢院值班。後來又成為三司鹽鐵判官[2]翰林學士等等。幾年後,王珪的母親逝世,他告假回鄉服喪三年。服喪期結束後,王珪馬上又被召回京城,擔任學士兼侍讀。

公元1062年,宋仁宗賜大臣禮物,於是讓王珪來做記載。歐陽修分得雙幅大書,王珪在下面題字為:「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王珪一點都不貪功,盡心盡力的為宋仁宗辦事。王珪辦事還十分的嚴謹。當時中書召王珪前來草擬立太子的詔書,王珪說什麼也不肯寫,他覺得這種大事,一定要在皇帝面前接受聖旨才行。

於是第二天,宋仁宗親自召見王珪。王珪見了面之後,就問仁宗,立太子真的是陛下的意思嗎?仁宗回答是,王珪經過確認之後,才退下回去起草詔書。宋英宗即位後,因為王珪當時不肯起草這件事,被人向英宗進了讒言,因此英宗一直不待見王珪。過了很長時間,英宗才重新啟用他,並親自向王珪道歉。

到了宋神宗在位期間,王珪的官途走的更是順利,到公元1083年,王珪被封為郇國公。公元1085年,進封岐國公,同年逝世,享年67歲。

視頻

金陵懷古·懷鄉訪古事悠悠 相關視頻

{第46集】王珪循禮 - 傳統道德文化系列
中國古代美術史(五):北宋(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