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古。

此詩約作於開元十四年(726)詩人初至金陵時。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李白酒樓"條下引有此詩,當即城西孫楚酒樓。該卷考證曰:"李白玩月城西孫楚酒樓達曉,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李白有詩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酒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勝地。[1]

該詩主要寫的是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樓的所見所感。頭兩句詩寫金陵夜空寂靜,涼風忽起,詩人獨上高樓,遠眺吳越;三、四兩句寫景,色調以清澈靜涼為主;五、六兩句寫詩人在此情境下,萬千悲苦匯集胸間,因覺知音稀少而悵然徘徊,不肯回去;末兩句詩說只有南齊詩人謝朓的詩句能道出眼前之景。全詩以寫眼前景起筆,而歸結於對謝朓的欽佩,以即景抒懷的手法,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表達了作者對謝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讚美古人,筆觸所及,廣闊悠遠,足見其構思之精巧。此詩在詞語、韻律、色彩、聲調、韻味等方面都協調一致,顯示出一種蒼茫、悲涼、沉鬱的氛圍。

作品原文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白話譯文

在金陵一個靜悄悄的夜晚,涼風習習,我獨自一人登上高樓,眺望吳越。

白雲低垂,水搖空城,白露好像是從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歸,思念古人,而古人能與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惟有能寫出"澄江靜如練"這樣清麗之詩的謝玄暉,方令人長憶不已。

詞句注釋

⑴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後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金陵邑。

⑵吳越:楊齊賢注"越州會稽郡,勾踐所都。蘇州吳郡,闔閭所都。今浙東西之地皆吳越也。"即今江、浙一帶。

⑶白露垂珠:江淹《別賦》:"秋露如敢。"此化用其意。

⑷相接:能彼此對話,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鳴的人。

⑸澄江淨如練:《文選》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徑引其後句,而改動一字。

謝玄暉:即謝朓,其字玄暉。

作品鑑賞

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誌》),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

全詩一二兩句敘寫登樓的時間、地點以及環境氣氛。夜深人寂,金陵城下西風乍起,詩人獨上西城,舉目四望,只見整個吳越原野全都被如水的月光籠罩了,呈現出一片朦朧的景色。這兩句起筆平穩,境界闊大,雖未言情,而墨濃情深,從而為以下所抒發的思古幽情,蓄足了力量。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寫俯視,下句寫仰觀。俯視白雲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動,恍若白雲、城垣在輕輕搖盪;仰觀遙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瑩,仿佛是從月亮中滴出。十四個字,把秋月下臨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繪得非常逼真傳神。兩個「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潔,雲天之渺茫,露珠之晶瑩,江水之明淨。「空」字,在氣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別靜寂。「搖」、「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發」,水搖,影搖,仿佛城也搖盪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像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雲、水、城、露、月諸多景物,一齊情態畢露,異趣橫生。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細緻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徵,「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原來他是在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說,不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時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裡「眼中」二字對最後一聯,在結構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的內容。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李白一生對謝朓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朓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說,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見《謝公亭》)。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著名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去國懷鄉之愁。「澄江靜如練」就是此詩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朓當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當年謝朓筆下的江景,想到謝朓寫《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心情,於是發出會心的讚嘆:「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說:謝朓能吟出「澄江靜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李白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台詞」是:李白與謝朓精神「相接」,謝朓的詩李白能理解;此時李白寫此詩,與謝朓當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經沒有人能「解道」,能「長憶」了。可見李白「長憶」謝朓,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蘊含了「月下沉吟」的詩人無比的寂寞和憂愁。

這首詩以寫眼前景起筆,而歸結於對謝脁的欽佩。首尾之間的聯繫,關鍵就在於詩人眼前的明麗景色正恰如謝脁詩清新秀麗的風格特點。謝脁的山水詩雖然缺乏充實的社會內容,但對於祖國東南一帶秀麗風景的描摹卻是異常細膩、精確和生動的。諸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等。這些詩句精工明麗、清新自然。由此能體會謝脁山水詩的風格即有如「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明」的明媚。處於這種環境之中,也就自然會聯想起當年謝脁描寫金陵景色的名句。這正是此詩含蘊精微的所在。[2]

名家點評

《王直方詩話》:謝玄暉最以"澄江淨如練"得名,故李白云:"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卻憶謝玄暉。"

《苕溪漁隱叢話》:東坡送人守嘉州古詩,其中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上兩句,全是李謫仙詩,故繼之以:"謫仙……登樓"之句。此格本出於李謫仙,其詩云:"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還憶謝幺暉。"蓋"澄江淨如練"即元暉全句也。後人襲用此格,愈變愈工。

《詩人玉屑》:太白云:"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還憶謝玄暉。"至魯直則云:"憑誰說與謝玄暉,休道澄江靜如練。"……反其意而言之,蓋不欲沿襲之耳。

李太白詩醇》:清氣裊人。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

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