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銀花的傳說故事
忍冬解毒和尚救,陳氏擅用銀花秀。
瘡傷舍此無二品,止痛去膿起陷速。
清熱解毒益脾胃,通脈溶栓氣生優。
必須服用大劑量,杯水車薪病更愁。
先白後黃白黃存,氣味清香甘潤口。
沂蒙邑密均著名,簡便賤宜良藥流。
很久以前,在河南五指嶺的山腰裡,住着一位姓金的採藥老漢。他和山下一位姓任的老中醫合夥,在山下開了一家中藥鋪。
金老漢只有一個女兒,叫銀花,生得聰明秀麗,從小就跟着爹爹上山採藥,再由她把採到的藥送到山下的藥鋪里去。任老醫生也是個淳厚善良之人,又有一手高明的醫術。他一面操持藥鋪,一面給人看病,經常免費給村里窮苦人看病,因此深受大伙兒的尊敬。任老醫生也只有一個兒子,叫任冬。小伙子勤勞勇敢又淳樸聰明,從小跟着父親學醫術,十五歲時又去登封少林寺習武,是個文武雙全的好後生。由於兩家交往密切,任冬和銀花從小就非常要好,長大後由兩小無猜變成了一對戀人。兩家的老人就給他們訂了終身。從此兩家關係更密切了。
在他們居住的這個五指嶺上,有一種叫金藤花的名貴草藥,能解邪熱、除瘟病。一天,金老漢和女兒銀花正在山上採藥,突然,烏雲翻滾,狂風大作,黑雲中出現了一個怪物,伸出魔爪將銀花搶走,一瞬間就不知去向了。
這是一個名叫瘟神的妖怪,它本是北海邊的黑熊精所變。這瘟神不知從哪裡聽到的,說是從五指嶺上的一百株金藤花上採摘一百斤花苞,用一百斤天河水,煎熬一百個日夜,就可以熬成膏丹,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所以這瘟神想占山為王,不許任何人來採摘金藤花。
金老漢忽然不見了女兒,只看見一股妖風盤旋而去,就拚命在妖風后面追趕,一陣瘴氣迎面撲來,老漢頓覺頭暈目眩,胸悶想吐,不覺昏倒在地。
瘟神把銀花搶到洞中,就威逼成親,但銀花寧死不從。就被囚進一個石牢里。
瘟神每日裡散放瘴氣,傳播瘟疫,五指嶺一帶的老百姓染上疫病的便越來越多。
在山下開藥鋪治病的任老醫生,發現近來病人陡然增多,並且害的都是很厲害的瘟疫,就覺得情況有點不妙。加上一連好幾天不見金家父女下山來送藥,不知是怎麼回事,實在放心不下,就讓兒子去看看。
任冬來到金大伯家,卻不見銀花和金大伯,便馬上進山尋找。金大伯躺在草地上,人已昏迷,任冬急忙上前呼喚,過了好一會兒,金老漢才醒了過來。金老漢急切地對任冬說:「冬兒,五指嶺來了個瘟神,搶走了你的銀花妹妹,你一定要設法除掉瘟神,救出銀花啊。」
任冬把金大伯背回家中後,來到黑黝黝的深谷,見峭壁上出現一個黑霧籠罩的洞口,裡面隱隱約約傳來女子的哭聲。仔細一聽,正是銀花的聲音。任冬抓住崖壁上的藤條,攀上了洞口,找到了被囚禁的銀花。他砸開石牢門,救出了銀花。銀花對任冬說:
「冬哥,要治瘟病除非金藤花。要想拿住這個瘟神,除了藥王誰也沒辦法,我們去找藥王吧。」他們倆騎上白玉飛龍馬直奔蓬萊仙島找藥王而去。他們剛要走近蓬萊島,突然黑雲翻滾,狂風大作。
瘟神追來了,怎麼辦?任冬果斷地留下斗瘟神,讓銀花一個人去找藥王。
瘟神從黑雲中伸出魔爪,要抓任冬。任冬舉起朴刀就向瘟神砍去。任冬雖然會些武藝,但也難敵妖法,戰了十幾個回合,終是被瘟神拿住了,押回五指嶺的石洞中。
銀花見到了藥王后,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最後請求藥王去制服瘟神,為五指嶺的百姓除害。藥王見銀花年紀這么小,卻如此勇敢,且有愛民之心,就滿口答應了銀花的請求。
瘟神知道大事不好了,它先把任冬推下背影潭裡,然後張開血盆大口,要把五指嶺上所有的金藤花都吞進肚子裡去。正在這時,藥王和銀花趕到。只見藥王手起杖落,打得瘟神連聲慘叫,急忙駕起一團黑雲,往西南方向逃去。
任冬被瘟神推進背影潭淹死了,但他的屍體不下沉,總是直立在水中,鄉親們發現之後,便把他的屍體打撈上岸,葬在燕兒坡前。
銀花見父親已經死去,任老醫生也因思兒心切去世了,任冬哥也被瘟神害死了,不禁悲憤交加,痛不欲生。她來到父親和任老伯墳前祭拜之後,又來到燕兒坡任冬的墳前。她想到不久前兩人分手時的情景,忍不住痛哭起來。止不住的淚水如同串串珍珠滴灑在任冬的墳冢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叢叢茂密的金藤花蔓。
銀花的眼淚哭幹了,哭出了滴滴鮮血。殷紅的鮮血灑在金藤花蔓上,藤蔓上就開出了金燦燦的花朵。然後,銀花便一頭碰死在任冬墳前的岩石上。
鄉親們聽到銀花慘死的消息,無不悲痛萬分。大家把她和任冬合葬在一起。合葬完畢,一個奇蹟出現了。整個五指嶺漫山遍野都開滿了金藤花。花兒金燦燦、銀閃閃、一簇簇、一叢叢,光彩奪目,如雲似霞。接着,當地凡是患了瘟疫的病人,喝了金藤花煎的藥,立刻都痊癒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銀花和任冬這兩個為人民獻身的年輕人,就把金藤花叫做「金銀花」和「任冬花」,又叫做「忍冬」。[1]
清代陳士鐸《洞天奧旨》說:「瘡病一門,舍此味無二品也。」主張「消火熱之毒必用金銀花,」每每疾呼「若能多用,何不可奪命以須臾,起死於頃刻哉」,「誠以金銀花少用則力單,多用則力厚而功巨也」。陳氏經驗,瘡瘍起時必得金銀花可止痛,瘡瘍潰膿必得金銀花可去膿。瘡瘍收口時必得金銀花,可起陷。瘡瘍必重用,恆用二兩,一般半斤至十二兩。
《本草正》曰:「金銀花善於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皰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潰。但性緩,用須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搗汁攙酒燉飲,或研爛拌酒厚敷。若治瘰癧上部氣分諸毒,用一兩許時,常煎服,極效。」
《外科精要》云:金銀花「治癰疽發背,不論何處,皆有奇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