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薅堡上銅鈴聲(趙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薅堡上銅鈴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金薅堡上銅鈴聲》中國當代作家趙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金薅堡上銅鈴聲

我的老家在甕安縣的金薅堡,古時又叫荊竹里,是過去屯軍所在地。這裡四周是山巒,中間一個大壩,大壩中間解放後是村委會和村小學所在地。我的小學時光就是在這所學堂里度過的。

一九七八年,八歲的我來這裡啟蒙入學。和我同村一起入學的有趙義全,羅國發,秦登奎,周元福幾位夥伴。村小坐落在金薅堡的田壩中央,學校沒有圍牆,教學樓有兩棟,一棟是兩層樓的磚瓦房,一棟是殘破的木樓房。學校的泥巴地操場還算平整,操場中間有一個木質籃球架。學校所有教室的地面也都是泥巴地,雖坑窪不平但勉強還能安放桌凳,教室里的黑板全是木板做的,同學們讀書寫字的桌凳全都是從各自家裡帶來。

全校設有一至五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一位老師,全校五位老師都是民辦教師。他們全都不住學校,每天放學回家後還要抓緊時間幫家裡干農活。    領紐扣總是扣得嚴嚴實實。他當我們班主任,既教語文,也教數學,還教音樂和體育。趙老師除了教我們班的課,還是我們學校的負責人。

趙老師說話慢條斯理,但聲音特別洪亮,他總是板着一副嚴厲的面孔,很少見他笑一次,我們都怕他。

趙老師的家離學校大概有七八里,我小學畢業後曾幾次前去看望過他。他家住在半山腰,四周都是石山,從坡腳到他家只有一條羊腸小道。他家孩子大小有五個,家庭境況當時應該有點困難。每天我們早上九點上學,下午三點放學。不管天晴下雨,趙老師總會準時來到學校上課,在我印象中,從我一年級到五年級的五年間,他從未因任何事而耽誤過我們一節課。

我們的趙老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每天學校上課下課的鐘聲都是由他一個人負責。當時學校沒有一個像樣的大鐘,只有一把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手搖小銅鈴。每天上課下課,趙老師都把小銅鈴帶在身邊。他有一塊機械錶,上下課時間一到,他便踱步到教學樓中一個固定的地方,準時搖響那把小銅鈴。聽到銅鈴聲響,大家飛奔入座或衝出教室玩耍。這把小銅鈴,在我讀小學的那五年,一直都是趙老師在保管。上課時趙老師將小銅鈴立放在黑板前木講桌的右上角,放學後小銅鈴被趙老師放到學校二樓他簡易的辦公室。

每天早上九點上課前,學校有一個預備鈴,有時我們上學時在路上貪玩,走到距離學校五六百米遠的地方就聽到趙老師的小銅鈴「叮噹叮噹」有節奏響過不停。那把小銅鈴雖小巧玲瓏,但它清脆的聲音穿透力卻[[[特別]]強,那銅鈴聲久久迴蕩在金薅堡的上空,傳播到校園四周。所有還在趕來學校路上讀書的孩子,只要聽到這上課前的預備銅鈴聲,大家一定會加快速度,飛似的向學校狂奔而來。那小小的銅鈴,發出的聲音竟然那麼清脆響亮。那「叮噹叮噹」的銅鈴聲,就是集合的號子,一下子把校園四周的同學瞬間召喚到學校來了。

每天中午十二點,是大家午休時間。高年級的同學可以到操場上打籃球,當時全校只有一個木頭做的籃球架,也只有一個籃球,因為人多,高個子的同學也多,還有個別老師也和同學們一起搶球。要摸到一次球,必須跳得高,力氣大,像我們這些低年級的同學是很難摸到一次籃球的。不過也沒關係,我們搶不到球,大家就玩其他的遊戲。比如玩三角板,將一張紙折成三角形,玩時將折好的三角板拋到一定距離後,再次將落地的三角板投擲到對方三角板處,距離靠近對方三角板者算贏。我們還可以玩紙煙花,男同學專門收集香煙盒紙,將香煙盒紙拆開攤平,再將攤平的香煙盒紙對摺成長方形狀。大家在玩這個遊戲時的規則是參與者每人出三到五個折好的煙盒紙,將這些煙盒紙疊放在一起,再通過剪刀帕子遊戲決出比賽順序,由勝者最先將集中在一起的捲煙盒紙折成半圓狀,然後放在嘴裡哈一大口氣,右手緊握那些半圓狀的捲菸紙,高高舉起往地下猛一摔。那些捲菸紙在地下散開,如有捲菸紙的半圓反着在地則為贏,那些捲菸紙半圓未反着在地,仰天在地上的則為輸。還有的同學跳繩,跳圈,撿小石子,下廟子棋,跳供背,玩老鷹捉小雞等遊戲,整個午休時間,沒有一個同學午間休息,整個操場所有同學都在忙着玩耍。今天想來,那時的午休時間真可以改稱為午玩時間更為恰當。正當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時,耳邊突然響起「叮噹叮噹」的銅鈴聲,那是趙老師在提醒大家午休時間結束,大家立即停止一切活動,飛奔回到各自教室坐好,只等老師來上課。

冬天來了,我們教室的窗戶都沒有安裝玻璃。同學們為了取暖,每個同學都會從家裡提一個小火盆。有錢人家則提一個小巧的竹灰籠,它的外裝是細竹蔑編制的,呈圓柱形,一般上大下小,竹編的圓柱形裡面嵌有一個陶製的容器,紅彤彤的火炭就放在這個容器中。這種灰籠小巧美觀,烤火時不易燙傷手,上課時還可把腳放在上面,非常暖和,但多數同學提的都是小火盆。小火盆的製作比較簡單,在家裡隨便找一個用爛了的小瓷臉盆,用銳器在其邊緣鑽三個小孔,用三小節鐵絲系在上面,作為提小火盆的把手。小火盆里放上燒紅了的木炭,在上面蓋一層草木灰,提到學校烤一天的火都不熄。

每天下課後,大家提着小火盆,有人從衣兜里摸出準備好的金黃玉米粒,放在火盆中烘烤爆米花,有人摸出帶來的馬鈴薯來烤,有人烤黃糕粑,烤糯米糍粑,整個操場,課間變成了小火盆燒烤場。課間總是很短暫,許多同學烤的東西還沒來得及吃完,趙老師又站在教學樓正中,神情嚴肅地有節奏地搖起他的小銅鈴,於是隨着「叮噹叮噹」的銅鈴聲,大家又不得不快速回到教室。

由於鈴聲來得突然,總有一些同學來不及將烘烤的玉米粒撿拾乾淨,只好提着小火盆匆匆進了教室。有時上課到一半,教室內會突然飄出一股燒糊了玉米的煙味來,趙老師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那位同學慌忙低下頭將那些烤糊了的玉米刨開挑出,對此趙老師也不發火,最多是停下課,盯着那位同學看幾秒後繼續上他的課。

每天下午三點一到,趙老師的小銅鈴會準時響起。除下雨天外,放學時我們全校幾乎每天都要集一次合,召集人都是我們趙老師。他站在隊伍前面,神情嚴肅,整隊訓話。還記得他整隊時筆直站在那裡,口中發出指令:「全體都有!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看!稍息,立正!」整隊完畢,全場鴉雀無聲,靜候趙老師講話,每次講話內容不同,多是要求大家按時回家,明天早點到校學習等內容。

講話完畢解散,待目送同學們一個個離開學校後,趙老師才拿着那把小銅鈴,轉身回到二樓的辦公室,將小銅鈴小心放在辦公桌的抽屜里,鎖上門匆匆往家趕去。

我是一九七八年入學來到金薅堡進的小學堂,五年後從這裡順利畢業有幸考上當時的區級中學永和區中學,從此離開這裡。屈指算來,離開金薅堡的小學堂已近四十餘年,當年我的啟蒙老師,那個上下課一直負責搖動小銅鈴的趙老師如今早已步入耄耋之年,我當年的同學均已是天命之歲,我的母校金薅堡小學早已被撤校人去樓空。

歲月流逝,物是人非,今天金薅堡上的那所小學堂早已空無一人,留下幾棟教學樓靜靜的守望在那裡,當年熱熱鬧鬧的學堂突然之間變得格外的安靜。但在我記憶深處,當年趙老師手上那有節奏搖動的小銅鈴清脆的聲音卻一直迴響在耳畔,迴蕩在金薅堡的上空,縈繞在心間,在我的睡夢中頻頻浮現。[1]

作者簡介

趙平,貴州甕安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