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聲橋(新加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聲橋
Kim Seng Bridge

新加坡河上最短的橋
圖片來自navalants
跨越    新加坡河

地點    新加坡市中心

類型    水泥結構平頂橋

全長    一輛半巴士車的長度

開通日   1850年代

金聲橋Kim Seng Bridge新加坡河上最短的一座橋。

簡介

橋身長度僅為一輛半巴士車的長度,橋為雙向單車道兩側設有人行道。是由19世紀的華族社會名流和富商陳金聲於1850年代出資建的,橋樑也已他的名字命名。陳金聲也是新加坡自來水供應系統的監造者[1]

結構

金聲橋為水泥結構平頂橋[2]。金聲橋的建成,便利了許多這一地區的普通民眾,他們無需渡河或繞遠道通行。 新加坡河到此畫上句號,過後便成了亞歷山大溝渠(Alexandra Canal)。金聲橋畔的最大的商業中心就是世界城。

歷史

金聲橋是新加坡河上兩座以華人命名的橋樑之一,另一座是若錦橋。金聲橋旁邊的Great World City 就是從前的大世界所在地了。

陳金聲是陳若錦的祖父,也是新加坡前總統陳慶炎的六代大父。他是一名出色的慈善家,創建萃英書院、捐款興建蓄水池等。[3]

名稱由來

造橋、修路、挖井是傳統華人社會的三大功德,陳金聲出資興建跨越新加坡河上游的金聲橋,於1862年建成後,民眾渡河不需要再搭渡(好像現在的河上德士)或繞遠路,出入方便多了。

無獨有偶,國人喜歡去的古城馬六甲,從紅色建築物的荷蘭廣場(Christ Church)前往雞場街(Jonker Street)必須越過一道馬六甲河上的橋樑,那就是金聲橋了。

陳金聲(1805 - 1864)從馬六甲來到新加坡,知道靠牛車運水不足以解決日漸繁榮的新加坡的水供,於是捐錢興建麥里芝蓄水池。由於殖民地政府的效率不高,他看不到完工後的蓄水池,也看不到有自來水供應的新加坡市區。

1877年麥里芝蓄水池落成的時候,陳金聲已經過世十多年了。政府為了安撫華社,於1882年興建一座陳金聲噴泉來紀念他。噴泉坐落在Battery Road,後來搬遷到伊麗莎白道現址。

陳金聲在馬六甲私塾學中文,能講流利的英語和荷蘭語,通曉多種語言讓他在經商時占盡優勢,跟歐洲的貿易夥伴合作愉快。

陳篤生於1850年去世後,陳金聲取代陳篤生的地位,受委為太平局紳(Justice of the Peace),成為本地福建人的領導。太平局紳的職責是維持社區安寧,以及處理一些較簡單的法律職責。

華人節慶多,儀式複雜,出殯大鑼大鼓,節日燒大香燒元寶金銀紙等,洋人覺得不可思議,很難適應。還好由陳金聲向殖民地政府爭取,讓華人在大街上進行節慶儀式。

1854年的義福和義興的幫會械鬥,造成幾百人死傷。英國人由李德橋(Read Bridge)那位李德負責,陳金聲以福建幫領導人出面,跟潮州幫的佘有進和義興幫會老大蔡茂春談判,化解一場危機。陳天蔡地佘皇帝傳為佳話。[4]

參考文獻

  1. 林金枝編;莊國土總主編. 南洋文庫閩僑古今名賢事略選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05: 27. ISBN 978-7-5598-0686-4. 
  2. 曾鐵忱著. 新加坡史話.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5.06: 287. 
  3. 新加坡河上的金聲橋,navalants,March 12, 2021
  4. 新加坡河上的金聲橋,navalants,March 1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