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盞菊根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627459&sid=172053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金盞菊根 漢語拼音:Jīn Zhǎn Jú Gēn |
金盞菊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金盞菊CalendulaofficinalisL.的根。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癲癇,疝氣,胃寒疼痛。[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金盞菊根
拼音名:Jīn Zhǎn Jú Gē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endula officinalis L.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金盞菊的根。
採收和儲藏
夏季開花期採挖。割去地上部分,烘乾或置通風處乾燥。赤可鮮用。
原形態
金盞菊: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有短毛。莖直立,有縱棱,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下部葉匙形,全緣;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9cm,寬1-2cm,先端鈍或尖,基部略帶心臟形,稍抱莖,邊緣全緣或具稀疏的細齒。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2.5-5cm,有梗;總苞具苞片1-2層,苞片線形,先端漸尖,邊緣膜質;舌狀花黃色或橘黃色,雌性,1-2層,孕育,舌片全緣或先端3齒裂;管關花兩性,不孕育,裂片5,花柱不裂。瘦果較苞片長,向內鈎曲,背部具鱗片狀橫褶縐,兩側具窄翼;無冠毛。花期4-7月。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根莖粗短,頂端有多數數莖基及葉柄殘痕,質稍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表面棕褐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微苦。
化學成分
根含有:金盞菊甙(caIenduloside)A、BC、D、E、F、G、H、半日花三醇(heliantriol)B0、B1、B2、A(l-Ⅳ),馬尼拉二醇(manilladiol),龍吉甙元(longispin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齊墩果酸-3-O-β-D-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3-O-β-D-glucoside),齊墩果酸-3-O-β-D-[半乳糖基(1→4)]葡萄糖甙loleanolic acid-3-O-β-D-[galactosyl(1→4)]glucoside],齊墩果酸-3-O-β-D[半乳糖基-半乳糖基(1→4)]葡萄糖甙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主症瘕;疝氣;胃寒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鮮品可用至120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