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甌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金甌缺》出版於1985年,作者徐興業,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榮譽獎、上海市慶祝建國40周年優秀小說獎。 本書描寫的是12世紀初、中葉中國內部宋、遼、金之間的民族戰爭。《金甌缺》仿佛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給人總的感覺就是:慘烈和悲壯。 《金甌缺》描寫的是十二世紀初、中葉中國內部宋、遼、金之間長達數年的民族戰爭,分四卷出版。中國歷史上,十二世紀是個大動盪的時期,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眾星燦爛的時期。長篇歷史小說《金甌缺》就是以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為背景,形象地再現了在我國遼闊的疆域上曾經並存過的遼、宋、金三個政權和它們的興衰變化,塑造了一批「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民族英雄。這裡面,不但有為救亡圖存而九死不悔的北宋愛國將領劉、宗澤、馬擴、岳飛等人,也有強悍英武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英氣勃勃的遼軍柱石耶律大石等人。在這些人物中,作者倍加着力刻畫,因而也格外光彩照人的是宋朝青年愛國將領馬擴。 《金甌缺》洋洋灑灑幾十萬字,把筆墨集中到宋徽宗末年到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這段多事之秋,時間與空間跨度大。但是由於作者組織小說系統有方,使得開卷讀來,只覺歷史一幕幕有條不紊地展現在面前,毫無混亂無主次之感。宋金海上之盟和議夾擊遼國,然後有宋兩次伐遼,伐遼事敗,金國卻勝了遼,宋從金手中買回燕京以護面子。金軍挾滅遼之威乘勢攻宋,宋倉皇應戰,到兩次東京保衛戰,到二皇被虜,到臨安稱帝,南宋偏安江南一隅。這期間,政權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劍影,狼奔豕突,要寫要講的事很多,而且這種事件人物之間關係複雜,盤根錯節,如何去敘述呢?這是考作者的功力所在的。 徐興業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他以馬擴一家人的遭遇為線索,層層展開敘述,圍繞這個線索,寫出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情況,同時在大的背景前又極力描繪出馬擴一家人的沉浮,用大背景為馬擴一家人命運作渲染、鋪墊,馬擴一家人的命運又反過來渲染當時的重大的政治軍事情況,使得文章讀來生動鮮明、感人肺腑,同時有了馬擴一家人的命運作頭緒,面對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作者就有選擇了,面對眾多材料,利我者用之,不利我者舍之,取捨自如,因而作者敘述起來,從容得體,舒捲自如。光有了線索只能為組織故事提供一個形式上的脈絡,要把各個故事完整地組織起來,還要涉及到它們各自的「靈魂」,就是說各個故事在內在情感、基本政治態度、政治傾向等問題上要具有一致性。作者很好地注意到這一點,他抓住了愛國主義精神為本文的中心靈魂,各個故事的取捨莫不是以之為準繩的。文中用了大量的筆墨寫了北宋南宋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鬥爭,同時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嘲笑、諷刺了當時一些賣國賊。有了以馬擴一家命運為線索,以愛國主義精神為靈魂,文章寫起來就避免了六頭無主,面對眾多的複雜的歷史事件,可以清醒地側重講述了。同時又可以以此為準繩決定敘述的詳略,敘述的緩急。徐興業靈活地運用了這些方法,使得本文縱橫開合,緩急錯落有致,敘述清晰而不含混,作者本人態度鮮明,文章一氣到底,情感洋溢,痛快淋漓! 作者熟悉歷史,在不拘於歷史的基礎上,大量地進行藝術想象,注重藝術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的有機融合。例如對師師命運的描寫、對劉錡、馬擴等人物的行動的描寫,都是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的結果,金聖歎在評論《水滸傳》的時候曾經有云:「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所謂「以文運事」者,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因文生事」者,只是順着筆性去寫,削高補低都由我。徐興業是「因文生事」,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縱橫筆墨,寫得天馬行空,盪氣迴腸,然而又不違背歷史,實是難得。 這部書寫得波瀾壯闊、引人入勝。人物眾多,其中不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宋朝的李綱,堅持抗金立場,不怕被昏君罷官,總想着還我河山,直至離開人世。遼國的英雄耶律大石(遼德宗),文武全才、弓馬嫻熟,中過進士,曾入翰林院。他屢次遭到契丹貴族的不公平對待,但對民族的熱愛刻骨銘心,帶着軍民奮勇抗敵,還曾扣下宋的來使以圖達到宋、遼共同抗金的目的。後來金滅遼,耶律大石又輾轉大漠,艱苦奮戰,建立了西遼的統治,直至被蒙古吞併。明代俠義小說《水滸全傳》提到過李師師,但寫的是他與宋徽宗、浪子燕青的故事。宋代傳奇《李師師外傳》,歷史小說《金甌缺》對李師師則是充分地肯定了其抗金的立場。李師師這麼一個市井中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為了抗金也可以義無反顧,比起朝中那些昏庸之輩也要強很多。 《金甌缺》的作者以飽含愛國深情的文筆講述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場戰爭的殘酷和一個家庭的遭遇。他刻畫人物,筆法細膩,栩栩如生;追述史實,筆觸嚴謹,字斟名酌;敘述戰事,筆勢凌厲,大氣磅礴,猶如群山萬壑,直奔荊門。令人時而血沸氣促,義憤填膺;時而潸然淚下,慨嘆再三。全書在記敘、描寫間加入大量抒情、議論,詩詞歌賦也間或有之,讀來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特別是使用民間掌故和民俗、俚語,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動性。《金甌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優秀歷史小說。

作者簡介

徐興業 浙江紹興人。1937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曾任上海國學專修館、稽山中學教師,上海通成公司職員,1949年後歷任上海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店員工會教育科長,上海立信會計學校和建中學教師,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幹部,上海市教育出版社編輯,上海市師範學院歷史系教師。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長篇歷史小說《金甌缺》(4卷)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榮譽獎、上海市慶祝建國40周年優秀小說獎。

內容預覽

寫歷史小說有寫歷史小說的困難。不熟悉史實,則不會原原本本地寫成有條有理、絲絲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鑽研的基礎上,搜羅了大量的資料,用去偽存真、剔異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個線索來的,所以歷史知識就是最基本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這還不能算是創作,所謂創作,乃是「自無而成有」之意,西人的術語稱為making out of nothing,這就說明創作與著作不同,由藝術言①著作還低一級,創作要高得多。這卻是寫歷史小說最困難之點,而姚氏還以他自己獨特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得有骨有肉,栩栩如生。因此我現在還想補充一句,不僅「自無而成有」,還要「自靜而到動」。所謂「到動」即一般人所說「寫得活」的意思。姚氏又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李自成》一出版便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