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谿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谿縣位於江西省中部,撫河中游,地理坐標北緯27°41′-28°06′,東徑116°27′-117°03′之間,東與資溪縣、貴溪市交界,南和南城縣接壤,西與臨川區相鄰,北連東鄉和餘江縣。總面積1358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

全縣轄8個鎮、5個鄉:秀谷鎮、滸灣鎮、雙塘鎮、何源鎮、合市鎮、琅琚鎮、左坊鎮、對橋鎮、黃通鄉、陸坊鄉、陳坊積鄉、琉璃鄉、石門鄉[1]。縣政府駐秀谷鎮,距南昌150千米,撫州47千米。

縣境屬鄱陽湖平原與武夷山的過渡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占64.88%,水面占5.2%。東南多山地,丘陵、低丘及岡地廣布於中部、西部。西南部為撫河沖積平原。撫河沿西南邊界流貫,有聲河等支流。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7℃,年降水量1856毫米。

主要礦藏有石墨、珍珠岩、重晶石、瓷土和瑪瑙等。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省蠶桑工程、黃麻生產、紅壤開發、鵝鴨工程基地。特產金溪藕絲糖、滸灣油麵、金桔餅、方何米粉。206、316國道境內交會。名勝古蹟有白馬湖、宋哲學家陸象山墓、南唐建疏山古剎、仰山書院、雲林諸峰等。

歷史沿革

有金窟山為前代採金處,有溪水色如金,得名金溪。五代後唐置金溪場,宋置縣,因水得名。

春秋戰國時,金溪先後屬吳、越、楚。秦時,屬九江郡。漢初,屬淮南郡,後屬豫章郡南城縣之地。東漢時,屬豫章郡臨汝縣地。三國時,屬吳國臨川郡臨汝縣地。隋時,屬撫州郡臨川縣地。唐時,仍屬臨川縣,在今縣址上設上幕鎮,並在鎮東的白面塢與金窟山、寶山設置了冶煉場。五代十國時,金溪先屬吳國、後屬南唐的撫州臨川縣。958年,南唐以臨川縣的上幕鎮及靠近該鎮的歸政鄉設置了金溪場。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劃臨川縣的歸德、順德、順政連同原來的歸政共四鄉,置金谿縣,沿用場名,隸屬撫州。元屬撫州路。明清屬撫州府。民國初,金溪屬豫章道。民國21年金溪屬江西第五行政區,民國24年金溪屬江西第七行政區。1949年5月7日,金溪解放,屬贛東北區貴溪督察專員公署,同年8月改屬撫州專區。1967年,金溪屬撫州地區。2000年10月,金溪屬撫州市

1984年5月31日,恢復滸灣鎮,管轄滸灣大隊和四個居委會;設置大仙嶺鄉,管轄原滸灣公社(贛府廳字[1984]166號)。1985年3月15日,撤銷雙塘鄉,設置雙塘鎮(贛府廳字[1985]160號)。1988年9月12日,撤銷在大仙嶺鄉,其區域劃歸滸灣鎮(贛民函[1988]100號批覆)。

1997年,全縣面積1358平方千米,人口25.3萬。轄3個鎮、14個鄉:秀谷鎮、雙塘鎮、滸灣鎮、陳坊積鄉、對橋鄉、合市鄉、陸坊鄉、琉璃鄉、何源鄉、崇麓鄉、楓山鄉、黃通鄉、珊城鄉、琅琚鄉、左坊鄉、石門鄉、蘆河鄉。縣政府駐秀谷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縣總人口261049人,其中:秀谷鎮44931人、滸灣鎮26489人、雙塘鎮11420人、珊城鄉17183人、黃通鄉7608人、何源鄉10436人、對橋鄉15660人、陸坊鄉13157人、合市鄉11870人、崇麓鄉8996人、陳坊積鄉9692人、琉璃鄉19932人、楓山鄉10713人、琅琚鄉16505人、石門鄉11409人、蘆河鄉8131人、左坊鄉10894人、溝樹墾殖場虛擬鄉6023人。

2001年11月8日,撤銷珊城鄉,劃歸秀谷鎮;撤銷崇麓鄉、合市鄉,合併組建合市鎮;撤銷楓山鄉、琅琚鄉,合併組建琅琚鎮;撤銷蘆河鄉、左坊鄉,合併組建左坊鎮;撤銷何源鄉,與被撤銷的溝樹墾殖場合併,組建設立何源鎮(贛民字[2001]509號批覆)。

2002年底,金谿縣總面積1358平方千米,人口2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萬人。轄7個鎮、6個鄉,13個居委會、16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秀谷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6.7萬人,轄7鎮6鄉:秀谷鎮、滸灣鎮、雙塘鎮、何源鎮、合市鎮、琅琚鎮、左坊鎮、黃通鄉、對橋鄉、陸坊鄉、陳坊積鄉、琉璃鄉、石門鄉。(?年共有10個居委會、149個行政村,1444個村小組)

2011年11月28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金谿縣對橋鄉撤鄉設鎮的公告》(贛民字[2011]138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金谿縣對橋鄉,設立對橋鎮。新設立的對橋鎮行政區域範圍保持原對橋鄉的行政區域範圍不變,鎮政府駐對橋村。

視頻

金谿縣 相關視頻

金谿縣舉行春季新兵歡送會
【學黨史 開新局】金谿縣初心教育館建成開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