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嶺回族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 金嶺回族鎮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金嶺回族鎮山東省五處民族鄉鎮之一,淄博市惟一的民族鎮。面積18.7平方公里,耕地532.8公頃,轄4個自然村,設1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金嶺回族鎮位於臨淄區與張店區交界處,北鄰309 國道,省道102線東西穿越鎮境,整建制坐落於齊魯化學工業區內,國道、省道與正在建設化工園區緯三路、緯六路、金烯路、廠北路等融會貫通。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鎮內居住回、漢兩個民族,是山東省五處民族鄉鎮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依據國家民族政策,山東省人民政府對金嶺曾兩次以民族之稱命名,1984年5月更名為金嶺回族鎮。 [1]

目錄

由來

嶺唐初建村,南北近山,路通東西,歷史悠久,是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唐朝曾設驛站,因南跨太平嶺,和金山相望,故定名「金嶺驛」。據《舊五代史》記載,唐乾封年間,即有「金嶺鎮」之名。金嶺回族鎮,姓氏以趙、王、馬、丁、沙、張、劉、楊、金、法居多,元末明初已具規模,居民多以經商、做工謀生。

概況

是山東省五處民族鄉鎮之一。位於臨淄區西部,轄區狀呈「丁」字形。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5486戶15192人(2007年底)。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膠濟鐵路、309國道、王濰公路過境。金嶺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1956年屬臨淄區金嶺街道,同年建金嶺民族鄉,1958年建金嶺公社。1984年4月,改為金嶺鎮。因系回族聚居區,同年5月更名為金嶺回族鎮。東與大武鄉為鄰,南與王寨鄉交界,西與大武鄉、張店區接壤,北與路山鄉毗連。1985年底,面積18.7平方千米。有居民4464戶15893人。轄4個自然村,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金嶺鎮村,距辛店9千米。1996年,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1.5萬,其中回族占42%,轄金嶺一、金嶺二、金嶺三、金嶺四、金嶺五、金嶺六、艾莊、劉辛莊、披甲庵9個行政村和金嶺南居委會。2003年,面積18.7平方千米,有居民5918戶16522人,轄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4個自然村。

古蹟

金嶺清真寺位於臨淄區金嶺回族鎮金南居委會,是山東省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寺院之一,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金嶺清真寺建於明成化年間,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光緒年 間於原基重修。「文革」期間,大門被毀,建築被占用。1978年以來寺院得以恢復,並三次進行修建。新建瞭望月樓、女寺,重建了寺大門、二門樓。整體占地面積4250平方米,建築面積1521平方米,能同時容納近1500人作禮;主體建築坐西朝東,有大門、二門、望月樓、禮拜大殿、沐浴室等。揉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與阿拉伯建築藝術特色於一體。院內樹木蔥鬱,寧靜肅穆。 正門「清真寺」三字為現代書法家高啟雲題寫,兩側為古式扇面八字牆,牆兩邊各留有便門,上端古棚出廈,門樓巍峨。二門樓兩層,樓前小院,立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石碑和重修清真寺紀念碑,東面為青磚六角形尖頂「望月樓」,頂端有銀色的月牙(清真寺的標誌),秀出雲表。前院南北配殿各3間,青磚甬道。面前是規模宏大的禮拜大殿,坐西朝東,面闊5間,進深三間,重梁起架,殿頂三脊相連,飛檐四出,綠色琉璃瓦覆頂。殿內48根朱紅色圓柱支撐。地面鋪有穆斯林民眾捐贈的棕色地毯,正面凹壁刻有阿拉伯古蘭經文,正前方設有古式宣講樓。後院有沐浴室,可供10人同時沐浴,方便穆斯林群眾的宗教生活。南配殿左側為講經堂。「望月樓」南面,有修女寺,供女穆斯林宗教活動之用。舉目全寺,樓台殿閣,錯落有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