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壇雀舌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壇雀舌茶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狗 的圖片

金壇雀舌茶,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金壇雀舌茶歷史悠久,因形似雀舌而得名,在1985年全省名茶評選會上曾名列總分第一,

其後屢獲省「陸羽杯」和全國「中茶杯」名特茶評比特等獎。金壇雀舌茶成為江蘇省惟一一隻

通過無公害食品、有機茶雙認證的產品,其品牌價值達7.66億元。金壇雀舌茶外形扁平挺秀、

狀如雀舌,茶條勻整、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高、栗香明顯持久、湯色明亮、滋味鮮爽、葉底嫩勻。

2012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金壇雀舌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中文名金壇雀舌茶產地名稱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品質特點狀如雀舌,色澤綠潤,滋味鮮爽地理標誌國家

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2年第220號批准時間2012年12月26日

品質特性

金壇雀舌茶以「外形扁平挺秀、狀如雀舌,茶條勻整、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明亮、

滋味鮮爽、葉底嫩勻」而聞名,被列為金壇農業六大特色產業之一。

工藝特色

金壇雀舌茶採用獨特的手工炒制工藝和先進的全程機械化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在鮮葉採摘階段,

金壇雀舌茶每年在清明前後開始採摘。採摘標準以芽苞和一芽一葉初展為主,特級茶以芽苞為主,

要求芽長在3厘米以下,2.5厘米左右,炒制500克特級金壇雀舌茶需要4—4.5萬個芽頭。對鮮葉採摘要求嚴格,

講究嫩、鮮、勻、淨。芽葉要求達到嫩度勻整,色澤一致,不採紫芽葉、病蟲危害葉,採回的鮮葉進廠後要均勻攤放在竹匾上,

並要精細揀剔,剔除魚葉、單片等及非茶類夾雜物,放在通風陰涼處,薄攤4—5小時,輕度蒸發水分,促進內質輕度轉化,提高品質。

在炒制工藝上,金壇雀舌茶分殺青、攤涼、整形、乾燥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要求,比如在乾燥過程中,

炒茶鍋溫掌握在70℃左右,溫度先低後高,採用抓、擦、磨、推等手勢使茶條扁平、光滑,達到金壇雀舌茶的品質要求。

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用力適度,保證足干,同時在捺、壓時用力恰當,不宜過重或太輕,過重造成條索太扁太寬,

過輕則芽葉細胞破碎率低,茶汁不易沖泡出來,造成水浸出物偏低。至茶葉在鍋中炒至發出「沙沙」響聲、茶條輕折即斷,

手捻成末,茶葉含水量在5.5—6%時起鍋攤涼。

產地環境

金壇區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貌分為丘陵緩崗、低洼圩區、高亢平原3種類型,茶園全部分布於以

茅山和方山為北、南兩大主峰的丘陵緩坡崗區內,該地域內森林覆蓋率達55%以上,土壤質地為下蜀系黃棕壤,

土層深厚,pH值4.5—5.5,呈弱酸性,同時,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源,完全適宜茶樹的生長。

金壇雀舌茶產地為薛埠鎮、指前鎮、朱林鎮和直溪鎮,有着茶葉生長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特別是連片的低山丘陵區不僅有機質含量豐富,而且溝渠塘壩密布,水資源充足,是天賜一方的種茶「樂土」。

歷史淵源

金壇雀舌茶歷史悠久,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誰把嫩香名雀舌,定來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1982年,金壇雀舌茶以縣名和茶葉形狀正式定名。

2010年,金壇建成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範區。

2014年,金壇在江蘇省質監局和農業專家的指導支持下,制定頒布了《地理標誌產品金壇雀舌茶》省級地方標準,實施標準化生產。

2016年,金壇區市場監管局和區農林局對全區雀舌茶園信息開展了全面普查,梳理出了雀舌茶的相關地理、產量和產權人等信息。

2017年,金壇區啟動了管理平台的開發和調試,把種植戶和地理標誌企業的戶口管理起來,茶農憑卡銷售鮮葉,

地理標誌企業按鮮葉收購量申請標貼,初步實現對茶園面積和產量、鮮葉銷售和收購、標貼申請和發放的信息化管理。

生產情況

2011年,金壇區約2800公頃茶園中有近2700公頃茶園採制金壇雀舌茶,產量達到150噸,產值超億元,

其產量、產值分別占全市茶葉總產量、總產值的15.1%和52%。

2018年,金壇區茶園實現了無公害整體推進,585公頃茶園通過中綠華廈綠色食品基地認證,

321餘公頃茶園通過有機茶基地認證。 [1]

參考資料

  1. 金壇雀舌茶,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