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出自唐代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1]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注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 。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

穠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落梅:曲調名。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賞析二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後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都洛陽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譁,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2]

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着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寫元夕車馬遊人之盛。由於車馬交馳、遊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於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着車馬的飛馳而去,後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着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紀昀說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仿佛可見車馬飛馳時捲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於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着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遊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象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游妓」。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藉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總之,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遊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裡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艷,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3]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705年(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描寫的是武則天時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學者認為,此詩作於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洛陽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洛陽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麼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由於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可與此相印證。城關外面是城河,這裡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着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着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里說出遊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涌着,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調。洛陽城裡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着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這詩於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於此。

蘇味道

蘇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少有才華,20歲舉進士 ,累遷咸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苟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稜」。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於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味道死後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後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