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史·張浩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史·張浩傳出自於《金史》。該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興亡始末的一部史書。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1]

原文

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天輔中,遼東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為承應御前文字。太宗將幸東京,浩提點繕修大內,超遷衛尉卿。

平陽多盜,臨汾男子夜掠人婦,浩捕得,榜殺之,盜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頗事之。廟祝、田主爭香火之利,累年不決。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強宗黠吏屏跡,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繕葺堯帝祠,作擊壤遺風亭。

貞元元年,浩進拜平章政事。浩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給復十年,以實京城,從之。未幾,改封蜀王,進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魯國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諫不行,言不聽,則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則求去。卿於二者何居?」浩對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養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許。

海陵欲伐宋,將幸汴,而汴京大內失火,於是使浩與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浩從容奏曰:「往歲營治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不聽。浩朝辭,海陵問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諫,乃婉詞以對,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視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諸將。浩欲奏事,不得見。會海陵遣周福兒至浩家,浩附奏曰:「諸將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者,以為千戶謀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罷科舉者,上曰:「吾見太師議之。」浩入見,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浩對曰:「有。」曰:「誰歟?」浩曰:「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我為始皇乎!」事遂寢。 是歲,薨。上輟朝一日。諡曰文康。 (選自《金史•張浩傳》,有刪節)

譯文

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天輔中期,遼東被金朝平定,張浩用獻計的方式求見金太祖,金大祖任張浩為承應御前文字。金太宗將到東京,張浩任提點官修繕皇宮,被破格升為衛尉卿。

平陽多盜賊,臨汾一男子夜裡掠走人家的妻子,張浩捕住他,將他鞭笞致死,強盜於是得以減少平息。平陽近郊有濫建的祠廟,當地人都很敬奉它。廟祝、田主爭奪香火的財利,多年得不到解決。張浩拆除祠堂,把裡面的塑像扔到水中。為此豪門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隱藏蹤跡,沒有敢於違犯的。郡中得到很好的治理,於是張浩修繕堯帝祠堂,建造擊壤遺風亭。

貞元元年,張浩晉升為平章政事。張浩請求凡是周圍的百姓想到中都居住的人,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以充實京城,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沒過多久,張浩被改封為蜀王,晉升為左丞相。正隆二年,張浩改封為魯國公。張浩上奏章請求退休。金皇帝海陵王問他說:「如果皇帝不明智,勸諫沒有被實行,良言聽不進去,那麼宰相就乞求離開;宰相年老或有病殘不能勝任其職也乞求離職。你屬於哪一種?」張浩回答說:「我體弱有病不能勝任職務。宰相府不是養病的地方,所以乞求離職。」皇帝沒有批准他的退休請求。

金朝皇帝海陵王想攻打宋朝,準備前往汴京,然而汴京大內宮廷失火,於是命令張浩與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張浩從容上奏說:「以前營建中都,天下人都很高興地前來幹活。現在民力沒有恢復,而重新勞累他們,恐怕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完成。」金朝皇帝海陵王不聽張浩勸諫。張浩到朝堂上辭行,金朝皇帝海陵王問他攻打宋朝的利弊。張浩不敢正面勸諫,於是用委婉的話回答,想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張浩上奏說:「我觀察上天的旨意,很久就想滅絕趙氏了。」海陵王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的?」張浩回答說:「趙構沒有兒子,把遠親(旁系親屬)中的人立為繼承人,那形勢一定會發生變化,可以不用軍隊而讓他服從於我們.」海陵王雖然很喜歡張浩說的話,但卻不聽從。

海陵王到達汴京後,幾個月不上早朝,天天訓練軍隊(準備)南征,部署各路大將。張浩想上奏事情,又得不到接見。適逢海陵王派周福兒到張浩家中,張浩讓他捎去奏疏說:「各路大軍軍官都是新提拔的少年,恐怕耽誤了國家大事,最好是尋找熟悉軍事的舊人來訓練軍隊,任命為千戶謀克。」然而海陵王部署已定,很討厭張浩說這種話,於是對張浩處以杖刑。

當初,皇帝身邊的侍者有的想廢除科舉制,皇帝說:「我接見太師商議這件事。」張浩進殿拜見,皇帝說:「自古以來帝王有不用儒生的嗎?」張浩回答說:「有。」皇帝問:「他是誰?」張浩說:「秦始皇。」皇帝看看左右的人說:「難道讓我做秦始皇那樣的人?」廢科舉之事從此不再提了。 這一年,張浩去世。為此皇帝停朝一日。張浩諡號文康。 [2]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紅巾軍。

脫脫在執政期間還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顏專權時辭歸的儒臣這時紛紛應召入國史館,脫脫受命為三史都總裁官,以中書平章政事、康里人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經過挑選淘汰確定了一批修史官,他們之中除漢人外,還有畏兀兒、哈剌魯、唐兀、欽察等族的史學家。

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學者參加修史,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是僅見的。脫脫雖然沒有秉筆修史,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都總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學田錢糧為修史費用,解決了經費困難問題;遼、金、宋三朝誰為「正統」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影響修史開展,脫脫主張三史分別撰寫,各為正統,一律平等對待,「議者遂息」。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三史於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遼史》,脫脫命掾史儀禮鼓吹導從,自史館進至宣文閣,甚為隆重。四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十月《宋史》成。三史總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礎外,主要是因為脫脫這位都總裁官用人得當,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時,脫脫已辭去相位,故以中書右丞相阿魯圖、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領三史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