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史·劉筈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史·劉筈傳出自於《金史》。該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興亡始末的一部史書。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1]

原文

劉筈,兗國公彥宗次子,幼時以蔭隸閣門,不就,去從學。蕭妃攝政,賜筈進士第,授尚書左司員外郎,寄班閣門。天輔七年,太祖取燕,筈從其父兄出降,遷尚書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監。太祖崩,宋、夏遣使弔慰,凡館見禮儀皆筈詳定。遷衛尉少卿,授西上閣門使,仍從事元帥府。元帥府以便宜從事,凡約束廢置及四方號令多從筈之畫焉。

天會四年,授左諫議大夫。秋,復南征,權中書省樞密院事。丁父憂,明年起復,直樞密院事加給事中。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駕儀仗筈討論者為多。皇統二年,充江南封冊使,假中書侍郎。既至臨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宮」,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宮,非也。」請去榜而後行禮。宋人驚服其有識,欲厚賄說之,奉金珠三十餘萬,而筈不之顧。皆嘆曰:「大國有人焉。」

七年,帥府議於館陶築三城,有警即令北軍入居之。筈曰:「今天下一家,孰為南北?設或有變,軍人入城,獨能安耶?當嚴武備以察奸,無示彼此之間也。」其後,竟從筈議。陝西邊帥請完沿邊城郭以備南寇,筈曰:「我利車騎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則勞民而結怨。況盟已定,豈可妄動?」遂罷之。

九年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吳國公。天德二年,拜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封鄭王。未幾以疾求解政務授燕京留守居數月乞致仕。詔曰:「不為暗於臨事,不為諂於事君。未許告歸,姑從解職。」筈因慚懼而死,年五十八。 (節選自《金史•列傳第十六》) 譯文: 劉筈,兗國公劉彥宗的次子,幼年時憑藉恩蔭在禮儀司閣門當值,沒有上任,離職求學。蕭妃代理政事,賜劉筈進士及第,授官尚書左司員外郎,在閣門任職。天輔七年,太祖攻取燕地,劉筈跟隨他的父兄出城投降,被升任為尚書左司郎中。天輔八年,授予殿中少監之職。太祖駕崩,宋、夏派遣使節慰問,所有的館見禮儀都由劉筈詳細制定。升為衛尉少卿,授予西上閣門使之職,又擔任元帥府從事。元帥府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行事,所有的規定製度官吏任免以及四方的號令大多聽從劉筈的謀劃。

天會四年,授予左諫議大夫之職。這一年秋季,又向南方出征,代理中書省樞密院事。為父親守喪,第二年受召復職,任職樞密院事加封給事中。天眷二年,改官為左宣徽使,熙宗駕臨燕地,車駕儀仗方面劉筈提出意見很多。皇統二年,擔任江南封冊使,代理中書侍郎。到了臨安之後,宋人在他的住所掛上題有「行宮」二字的匾額,劉筈說:「還沒有接受冊封詔命,卻把這裡命名為行宮,這是不對的。」要求撤除匾額而後才舉行禮儀。宋人驚嘆佩服他有見識,想要用豐厚的禮物遊說他,獻上三十餘萬金珠,但筈對那些財物沒有看上一眼。大家都感嘆曰:「大國有人才啊!」

天眷七年,元帥府商議在館陶建三座城郭,有警報就讓北軍入城守衛。劉筈說:「現在天下是一家,哪裡分什麼南北?假如有變故,軍人入城守衛,難道能穩定局面嗎?應當整頓軍備來監督防備奸人,不要把彼此的隔閡讓人看出來。」這之後,最終採納了劉筈的建議。陝西邊帥請求修整沿邊的城郭來防備南來的襲擾者,劉筈說:「我方在車騎進攻方面有利但在據城守衛方面不利,現在築城而守,就會使民眾勞累而起怨恨之心。何況盟約已經確定,怎麼能輕舉妄動?」最終沒做這件事。

天眷九年九月,劉筈被授予平章政事之職,封為吳國公。天德二年,授予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封為鄭王。不久,因病請求解除政務,授官燕京留守。過了幾個月,請求告老歸鄉。皇上下詔說:「在面臨大事時不昏昧,在侍奉君主時不諂媚。不允許告老歸鄉,姑且按你意願解除職務。」劉筈因而慚愧畏懼而死,終年五十八歲。 [2]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紅巾軍。

脫脫在執政期間還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顏專權時辭歸的儒臣這時紛紛應召入國史館,脫脫受命為三史都總裁官,以中書平章政事、康里人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經過挑選淘汰確定了一批修史官,他們之中除漢人外,還有畏兀兒、哈剌魯、唐兀、欽察等族的史學家。

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學者參加修史,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是僅見的。脫脫雖然沒有秉筆修史,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都總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學田錢糧為修史費用,解決了經費困難問題;遼、金、宋三朝誰為「正統」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影響修史開展,脫脫主張三史分別撰寫,各為正統,一律平等對待,「議者遂息」。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三史於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遼史》,脫脫命掾史儀禮鼓吹導從,自史館進至宣文閣,甚為隆重。四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十月《宋史》成。三史總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礎外,主要是因為脫脫這位都總裁官用人得當,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時,脫脫已辭去相位,故以中書右丞相阿魯圖、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領三史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