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黃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黃瓜 |
中文名稱:野黃瓜 科:葫蘆科 屬:黃瓜屬 種:野黃瓜 性味歸經:味微甘、苦,性涼。歸肝 功 效:健脾益胃;清熱明目 毒性:小毒 |
野黃瓜,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縱肋人字果Dichocarpumfargesii(Franch.)W.T.WangetHsiao的全草。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具有健脾化濕,清熱明目之功效。用於消化不良,風火赤眼,無名腫毒。
信息
門:被子植物門
界:植物界
目:葫蘆目
綱:雙子葉植物綱
采 收:夏、秋採收。
亞 綱:五椏果亞綱
分布區域: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
形態特徵
縱肋人字果又名:家莫里。
植物全體無毛。莖高14-35厘米,中部以上分枝。根狀莖粗而不明顯,生多數鬚根。
葉基生及莖生,基生葉少數,具長柄,為一回三出複葉;葉片草質,輪廓卵圓形,寬1.8-3.5厘米;中央指片腎形或扇形,長5-12毫米,寬7-16毫米,頂端具5淺牙齒,牙齒頂端微凹,葉脈明顯,側生指片輪廓斜卵形,具2枚不等大的小葉,上面小葉斜倒卵形,長6-14毫米,寬4-10毫米,下面小葉卵圓形,長及寬均5-9毫米;葉柄長3-8厘米,基部具鞘;莖生葉似基生葉,漸變小,對生,最下面一對的葉柄長2厘米。
花小,直徑6-7.5毫米;苞片無柄,三全裂;花梗纖細,長1-3.5厘米;萼片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長4-5毫米,頂端鈍;花瓣金黃色,長約為萼片之半,瓣片近圓形,中部合生成漏斗狀,頂端近截形或近圓形,下面有細長的爪;雄蕊10,花葯寬橢圓形,黃白色,長約0.3毫米,花絲長3-4毫米,中部微變寬。
蓇葖線形,長1.2-1.5厘米,頂端急尖,喙極短而不明顯;種子約9粒,橢圓球形,長1.5-1.8毫米,具縱肋。5-6月開花,7月結果。[1]
植物種屬
毛茛科植物縱肋人字果。
分布區域
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300-1600m的山谷陰濕處。
藥用價值
功能
健脾化濕,清熱明目。
主治
用於消化不良,風火赤眼,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健脾利濕,主治消化不良。」
相關配伍
1、治消化不良:野黃瓜15-30g。煨水,當茶飲。
2、治火眼:野黃瓜搗絨,敷眼部。(1-2方出自《貴州草藥》)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洗淨,曬乾。[2]
二、
拼音Yě Huánɡ Guā
別名家莫里
出處《貴州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縱肋人字果的全草。夏,秋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厘米左右。根須狀。莖纖細,柔軟。基生葉有長柄,三出複葉,中心葉片較大,梗較長,兩側的梗又分枝,有小葉2~5;莖上部分枝處有2個複葉,每複葉有小葉3~5;小葉片扇形,先端有圓缺刻,基部楔形,全緣。花白色,單生於纖細的花梗上。蓇葖果2,人字開展,有種子數枚。
生境分部生於濕地草叢中。分布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陝西、甘肅。
性味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清熱明目。
複方
①治消化不良:野黃瓜五錢至一兩。煨水當茶飲。
②治火眼:野黃瓜搗絨,敷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