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藠頭(田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藠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野藠頭》中國當代作家田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野藠頭

初識野藠頭,是十多年前的一次春季自駕山野時,見溪溝邊都是那種水芹菜和似蔥非蔥的,似蒜非蒜的植物。用手采了,那股辛香味卻遠勝於家裡種的蔥的。但礙于山間的野貨,總是不敢輕易采來吃的,怕是有蛇蟲類的東西親近過的,雖長得嫩油油的,但終究是放棄了。主要是見識寡陋,不知此物為何物,但頭腦中有了這東西的印記了。

二見野藠頭是在一次清明節跟隨表妹夫去他老家紹興平水那裡,在路邊看到了,便問他們:此物為何物?山里長大的表妹夫便上去順手割了幾把告訴我那叫「胡蔥」,這東西炒雞蛋可香着呢。說着話,他便到路邊的溪溝里很仔細地將這些胡蔥梳理了一下洗乾淨了,準備帶回家中午雞蛋給我們嘗嘗鮮了。山裡的野菜總是很多,似乎都可以吃,薺菜、馬蘭頭自不必說,狼藉頭燉鹹肉也是一種美味。但我對山裡的這些野菜總是有點禁忌,怕有毒蛇爬過它們的。但對於表妹夫他們山里人來講,這些美味可是不能錯過時節的,在春暖花開的時節才能吃這些野菜的,過了這個時節,這些美味自然不能再嘗了,除了野藠頭。

野藠頭長在地上的那部分和一樣纖細而柔嫩,埋在地下的那部分球莖卻如蒜一樣,這大概也就是野藠頭叫胡蔥的來由吧。但名字卻為啥會帶上「胡」字,感覺很是沒有來由的。其實這野藠頭是我們中國蒜的祖宗級別的野食材了,漢代之前的蒜基本都是這個的,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大蒜其實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而大蒜卻偏偏沒帶「胡」字了,這讓人有點不得其解了。翻閱了書籍才明白這種又名小蒜的胡蔥更地道中國名該叫「薤白」的,作為中藥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叫做薤根,在《陸川本草》中叫做藠頭,它的藥用機理和功效可增進食慾,促進代謝,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為通氣、滑竅、助陽佳品。看來我是太小覷了如此美味佳品的了。這野藠頭不僅可以炒雞蛋,也可以炒肉片或熏肉,也可以包包子,包餃子。

三見野藠頭是在幾年前參加麗水學院的傳統文化培訓班學習的時候住在當地一家溫州人開的旅館裡面,早飯每次都是這家旅館提供的,每次早餐的配菜里都有一樣似蒜頭的醋泡菜,特別的爽口而脆嫩。當時不知道這菜為何物,不似蒜瓣,又比蔥頭大的多。因為每年去參加培訓都住這家小旅館的,和那裡的人都熟悉了,便問服務員:這菜是什麼做的?他們告訴我這是野藠頭的球莖部用醋浸泡成的。此時我才知道表妹夫只是拿了野藠頭的地面上面這部分的莖葉做菜吃了,而下面的這部分他們忽略了,其實這野藠頭整株都是能用來做菜吃的,經過醋浸泡味道更是鮮美的,讓人胃口大開的。

在知道了野藠頭的好處和美味後,我不再排斥和禁忌這出身山野溝邊的土貨了,以致現在每次出去山裡自駕,看到這野藠頭會欣喜若狂,會挖上幾棵帶回家中種下了,等它長成一片了,自采而食之。起初還怕這野藠頭不適應新環境而不能養活的,卻不曾想這野藠頭還特好養,種在那裡,再旱再澇,再熱再凍,它依然倔強地活了下來,還發出了一大片,嫩綠叢生。這野藠頭的確如山里人般的憨直而頑強,無論在哪裡都能堅強地活出精彩和價值來。野藠頭不僅僅是一種美味了,更讓人明白不可小覷那些草根鄉野人的,雖然出身低微而默默無聞,但卻有着他們自己超人的活法和誘人的獨特處的。所謂高手在民間也大致是這意思了,所以世間人都值得尊重。

[1]

作者簡介

田甿,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