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萵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萵苣(學名:Lactuca seriola L)是菊科,萵苣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80厘米。莖單生,直立,無毛或有時有白色莖刺,葉片倒披針或長橢圓形,寬線形,無柄,基部箭頭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大等大,最下部莖葉及接圓錐花序下部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全部葉下面沿中脈有刺毛,刺毛黃色。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總苞片外層及最外層小,外面無毛。舌狀小花,黃色。瘦果倒披針形,6-8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新疆。歐洲、俄羅斯、高加索、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北部及蒙古有分布。在西安植物園有栽培。生長在海拔502-1680米的荒地、路旁、河灘礫石地、山坡石縫中及草地。
野萵苣在2007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為檢疫植物,是一種具有潛在入侵性的有毒有害植物。 [1]
- 中文名野萵苣
- 學 名Lactuca seriola L
- 別 稱毒萵苣、黃花萵苣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萵苣亞族
- 屬萵苣屬
- 種野萵苣
- 命名者及年代L,1756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莖單生,直立,無毛或有時有白色莖刺,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中下部莖葉倒披針或長橢圓形,長3-7.5厘米,寬1-4.5厘米,倒向羽狀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有時莖葉不裂,寬線形,無柄,基部箭頭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大等大,三角狀卵形或菱形,或側裂片集中在葉的下部或基部而頂裂片較長,寬線形,側裂片3-6對,鐮刀形、三角狀鐮刀形或卵狀鐮刀形,最下部莖葉及接圓錐花序下部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全部葉或裂片邊緣有細齒或刺齒或細刺或全緣,下面沿中脈有刺毛,刺毛黃色。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2厘米,寬約6毫米;總苞片約5層,外層及最外層小,長1-2毫米,寬1毫米或不足1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7-12毫米,寬至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15-25枚,黃色。瘦果倒披針形,長3.5毫米,寬1.3毫米,壓扁,淺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每面有8-10條高起的細肋,頂端急尖成細絲狀的喙,喙長5毫米。冠毛白色,微鋸齒狀,長6毫米。花果期6-8月。[1]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50-2000米的山谷及河漫灘。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疆(阿勒泰、布爾津、塔城、沙灣、瑪納斯、烏魯木齊、伊寧、鞏留、昭蘇)。俄羅斯(歐洲部分、西伯利亞)以及高加索、東地中海地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伊朗也有分布。
代表植物
萵苣LactucasativaL.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莖直立,單生,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全部莖枝白色。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大,不分裂,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6-15厘米,寬1.5-6.5厘米,頂端急尖、短漸尖或圓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半抱莖,邊緣波狀或有細鋸齒,向上的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圓錐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圓錐花序分枝上的葉極小,卵狀心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抱莖,邊緣全緣,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或極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1厘米,寬6毫米;總苞片5層,最外層寬三角形,長約1毫米,寬約2毫米,外層三角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寬約2毫米,中層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9毫米,寬2-3毫米,內層線狀長橢圓形,長1厘米,寬約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約15枚。瘦果倒披針形,長4毫米,寬1.3毫米,壓扁,淺褐色,每面有6-7條細脈紋,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絲狀,長約4毫米,與瘦果幾等長。冠毛2層,纖細,微糙毛狀。花果期2-9月。 [2]
主要價值
本屬一些植物的葉富含維生素A, B1,、B2, C 和 P,含有相當豐富的鐵鹽、鈣鹽和磷鹽,作生菜用,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亦可以作為觀賞植物。
參考來源
- ↑ 生機蔬菜未洗淨,恐會染廣東住血線蟲,國醫藥大學研究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