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蘋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野蘋果原圖鏈接

新疆野蘋果(Malussieversii)為薔薇科蘋果屬喬木,第三紀孑遺物種,在中國僅分布於新疆伊犁塔城等地,被列為中國瀕危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目前,國內外對新疆野蘋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學、孢粉學、細胞學及分子學等方面。 [1]

新疆野蘋果是我國重要的野生果樹種質資源。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新疆野蘋果作為現代栽培蘋果的原始祖先之一,為研究現代栽培蘋果的起源以及性狀演化提供了「活化石」標本,也是天然的蘋果種質基因庫。 [2]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10米,稀14米;樹冠寬闊,常有多數主幹;小枝短粗,圓柱形,嫩時具短柔毛,二年生枝微屈曲,無毛,暗灰紅色,具疏生長圓形皮孔;冬芽卵形,先端鈍,外被長柔毛,鱗片邊緣較密,暗紅色。葉片卵形、寬橢圓形、稀倒卵形,長6-11厘米,寬3-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稀圓形,邊緣具圓鈍鋸齒,幼葉下面密被長柔毛,老葉較少,淺綠色,上面沿葉脈有疏生柔毛,深綠色,側脈4-7對,下面葉脈顯著;葉柄長1.2-3.5厘米,具疏生柔毛;托葉膜質,披針形,邊緣有白色柔毛,早落。花序近傘形,具花3-6朵。花梗較粗,長約1.5厘米,密被白色絨毛;花直徑約3-3.5厘米;萼筒鍾狀,外面密被絨毛;萼片寬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長約6毫米,兩面均被絨毛,內面較密,萼片比萼筒稍長;花瓣倒卵形,長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粉色,含苞未放時帶玫瑰紫色;雄蕊20,花絲長短不等,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密被白色絨毛,與雄蕊約等長或稍長。果實大,球形或扁球形,直徑3-4.5厘米,稀7厘米,黃綠色有紅暈,萼窪下陷,萼片宿存,反折;果梗長3.5-4厘米,微被柔毛。花期5月,果期8-10月。

野蘋果原圖鏈接

果實特徵

野蘋果原圖鏈接

現新疆野蘋果果實形狀有近圓形、橢圓形、扁圓形、卵圓形等7個類型,果實果面光滑,無果粉,有些具棱起,果形端正對稱,果點少,多數無果銹,萼片多聚合宿存,梗窪深度及廣狹以中等類型居多,心室閉合,香氣較濃,具有栽培蘋果的特徵,同時還發現新疆野蘋果果肉汁液較少,果肉多綿軟,味酸,果心約占果實縱切面的近1/2,這與栽培蘋果存在一定差異。

果實形狀有7種類型,以近圓形為主,其次為卵圓形,扁圓形、橢圓形、圓錐形、偏斜形則分布較少,短圓錐形最少;果實風味有6種類型,遺傳多樣性指數達1.069,以酸型居多,甜酸次之,淡甜、酸甜、酸甜適度、極酸較少;果肉質地有4種類型,遺傳多樣性指數達1.110,其中綿軟型最多,鬆軟、鬆脆相對較少,硬脆最少;萼片有聚合和反卷兩種類型,其中以聚合為主,部分反卷;萼窪多中狹型。

用途

本種耐寒力中等,耐旱力強,豐產。野生類型很多,有紅果子、黃果子、綠果子和白果子等,品質和成熟期很不一致。陝西、甘肅、新疆等地用作栽培蘋果砧木;生長良好。 [3]

也蘋果原圖鏈接

產地分布

野蘋果原圖鏈接

新疆西部。分布中亞細亞

新疆野蘋果生長於海拔900~1930m山地的陰坡或半陰坡,只有在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和繁衍,具有溫帶濕潤小區的氣候特色。

主要價值

當前,新疆野蘋果的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利用其種子培育蘋果砧木苗,二是以果實為原料提取果酸,作為食品工業的配料。

野蘋果原圖鏈接

保存

野蘋果[1]

新疆野蘋果原生境保護區()建設的同時,應開展異地建圃保存以及利用種子、枝條、花粉及組培等離體保存的試驗研究,從而建立新疆野蘋果原生境保存、異地建圃保存、離體保存等多層次保護保存體系,切實保護這一珍貴資源。 [5][4]

參考文獻